
【必备】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此处隐藏8133个字……不能忘记加上标点。
复习引号的用法。
养成好的习惯,句子填完后要再用心读一读。
五、复习课文。
1、 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 指名背诵《荷花》
3、出示填空:
(1)海底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 ),有的像小鸟一样( ),有的像小狗一样( ),还有的像人在( )……
(2)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 )螃蟹,( )海鱼,( )贝壳……
(3)一阵微风吹来,我就( ),( ),不光是我一朵,(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 )。蜻蜓飞过来,( )。小鱼在脚下游过,( )……
4、听答。
5、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6、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背《荷花》第二三自然段。
2、 联系上下文说说“挨挨挤挤”、“饱胀”的意思。
3、 说说刚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的姿态。
4、 默写这些句子。
5、 “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画说明了什么?指名说。
6、 画家是谁?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指名交流。
7、 齐背。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六课时
复习目标:
1、 巩固第八单元的`生字词。
2、 整理错乱的句子,练习用“渐渐地”和“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 能背诵《小露珠》,并按课文填空。
4、 学习修改病句。
5、 进行阅读分析,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一、听写词语。
1、听写词语:
简直 仿佛 捕杀 喇叭 精神 疑惑 疯长 挥舞
葱绿 威胁 欢天喜地 生机勃勃 传染病
2、同桌互批
3、找出易错字,师生共同修改,加深印象。
4、齐读。
二、整理错乱的句子。
1、出示句子:
( )有一次,一条小金鱼游到我的身边。
( )文文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
( )我常常趴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它尾巴一摇就游跑了,可我差一点掉进水池里。
( )我探着身子,伸手想抓住它。
2、说说看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做。
3、 指名说。
4、 师总结:先读一读,了解大意。再根据其中的联系,找出句子的前后顺序。一般的都有是按时间或地方的顺序来写的。整理好了后,一定要再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5、 按上述方法,练习做。
6、 指名交流。
三、修改病句。
1、出示句子。
(1) 经过三个月的锻炼,小明的身体。
(2) 车子开到一个南京市区宾馆门口停了下来。
(3) 第一堂课,沙老师就给我留下了永远不能忘记的难忘的印象。
(4) 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些句子属于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 齐读修改后的句子。
四、造句。
1、出示词语:渐渐地,越来越……越来越……。
2、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3、 试着用两个词造句,要求如下:
(1) 渐渐地:(写天气的)
(2) 渐渐地:(写人物活动的)
(3) 越来越……越来越……:(学习方面)
(4) 越来越……越来越……:(生活方面)
4、师生共同评议。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小露珠》
3、出示填空:
(1)( )降临了,( )、( )、( )出现了( )小露珠。小露珠( ),( ),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 )的时候,已经( )。
(2)经过王大伯的修剪,枝条是大大地( )了,但来年的桃子产量却大大( )了。“( )”是为了“( )”,这里面还真有学问哩!
4、听答。
5、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同桌互批。
6、齐答。
六、阅读分析。
1、 齐读《剪枝的学问》最后一自然段。
2、 找出其中的一个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3、 “我”看到桃树上又多又大的桃子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事例隐含着“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吗?
5、 齐读课文。
七、复习作业(见试卷)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
1、 综合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
1、 出示病句:
(1) 桑兰是海内外人士敬佩的。
(2) 我们要不断新的知识。
(3) 艰难地向高峰攀登。
(4) 我决心改掉作业马虎。
(5) 他把小女孩一口气背到了医院。
(6) 我们把教室里的打扫得整整齐齐。
(7) 宽敞的草原是牛马的乐园。
(8) 这是两个四(2)班的同学做的好事。
(9) 海峡两岸人民都愿望着祖国早日统一。
(10) 听了校长的报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1)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错误。
(12) 大家积极体育活动。
(13) 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儿童玩具。
(14) 一小时后,我们到达了。
(15) 妈妈说明天可能不一定下雨。
(16) 我们要专心致志老师讲课。
(17) 李方详细地检查了作业。
(18) 我接受了老师的批评,但是我犯了错误。
(19) 森林里,小兔的房子造得坚固结实。
(20) 李川特别喜欢踢足球和排球。
(21) 花园里的花很美丽极了!
(22) 语文这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23) 书架上各种各样的摆着图书。
(24) 老师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25) 爱迪生试制电灯,不知多少次做了实验。
(26) 我在公园里看到奇异的一种花草。
(27) 我断定这个好主意可能是聪聪想出来的。
2、 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形式的病句。
3、 回忆分别应该用什么修改符号。
4、 试着修改。
5、 全班校对,同桌互批。
6、 师重点指导易错的题目。
7、 生对调订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