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

时间:2025-11-06 10:57:10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1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注意:

“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应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3)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4)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5)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6)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3.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 ……此处隐藏13607个字……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

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

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

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8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