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美术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 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
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
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
三、课堂小结
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
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
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
美术教案 篇2一、活动目标
1,能说出各种水果味的水,尝试用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来。
2,练习在杯子中水的`轮廓线里均匀的涂色。
二、活动准备
蜡笔、桌布、范画、有轮廓线的画纸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画
1,小朋友,这是什么?
师:这是苹果味的饮料水。
2,你们喜欢喝什么味的饮料水?
师总结:我听到有很多种饮料水,橙子味、草莓味、柠檬味、西瓜味等。
(二)师幼示范涂色
师:现在我想做一杯西瓜味的水,因为西瓜很甜很甜,很好吃。
1,西瓜是什么颜色?
2,我是应该先涂西瓜水还是先涂吸管呢?
幼:西瓜水、吸管
师:我们先涂吸管,这里吸管在前面,水在后面,所以先涂吸管。
师示范涂:要在黑线里面涂,吸管涂好再涂西瓜水。拿出红色蜡笔,这样用线来涂,涂的时候要用力均匀,这样做出来的饮料水才好喝。
幼示范涂:现在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大家看他做出来的饮料水是不是好喝。(幼操作)
师:杯子外面有涂到颜色吗?
师:他这次做的饮料水有进步,我们一起表演他,棒棒棒,你真棒!
(三)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并点评
师:小朋友饮料水要在杯子里面做哦,现在请小朋友轻轻的把小椅子拿到小桌子旁边。(操作略)
四、活动结束
美术教案 篇3教学目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造型、色彩、花纹、材料;在比较中体验民间玩具不同的材料、用途和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审美特色。
教学重点:感受民间玩具造型、色彩特点与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描述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作业要求:能选择两件课本上的民间玩具,简单说出其外形、色彩、材料的特点
教学活动过程:
1、 活动一:你发现什么?它们叫什么名?
欣赏课本提供的`玩具图例,找出他们的名字。
2、 活动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A 提供泥、纸、竹、皮、面、木、布等多种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B 感受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及民间艺术特色
3、活动三:它们“想说”什么?
讨论民间玩具的产地、寓意及有关的故事。
4、 活动四:民间玩具美在哪里?为什么?
5、 活动五:学习民间艺人,可利用身边地废旧材料制作小玩具或描绘自己感兴趣地民间玩具。
6、 布置师生共同收集地民间小玩具集市。
美术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 、 能 熟练用 剪刀,并知道剪刀的作用和特点。
2 、 幼儿尝试创新剪落叶。
3 、 学会对称剪法。
活动准备:
剪刀 彩色的纸张 胶水
活动过程:
1 、 教师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秋天有什么变化?(水果熟了、天气变凉爽了、树叶飘落下来了 ---------- )
2 、 教师出示一片已经剪好的`落叶。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落叶的颜色和特征。
3 、 教师示范剪落叶。
先拿一张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彩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叶子的半部分,在沿着线条剪下。打开就是一张美丽的落叶。
教师着重讲解画落叶的方法:画树叶的时候,要画出落叶的特点:有细细叶 ……此处隐藏1578个字……的向往,对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时动植物的情景。
2.难点:点与线的变化,情感的融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者水彩笔
2.教师:课件、教具和纸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在玩中学的学法。
一是在“听雨”中,玩点与线,表现形象;
二是在“看雨”中,玩点与线,丰富形象;
三是在“讲雨”中,玩点与线,组织形象;
四是在“评雨”中,加深对点线美的认识;
五是在“组合”中,加深对整体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雨声,唱《小雨》儿歌,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1.播放下雨的各种声音,听自然的雨声,请两位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到黑板上画点与线,让学生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2.听《小雨沙沙》音乐,打开教材,唱、念《小雨沙沙》的儿歌,体会音乐、儿歌与点、线的旋律。
3.播放春雷响了的声音,快躲一躲吧。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从听觉到用美术方法表现的能力。同时师生共唱《小雨沙沙》,放松心情的同时,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二)展开:看雨天,引出与雨有关的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
播放小雨沙沙情景的幻灯片,用视觉去感受雨中有哪些形象出现和变化,并在纸上画出来。
1.蔚蓝的天空飘来了云。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一朵云,看一看,谁画的云能轻轻地飘在天空上?
2.眨眼间乌云堆积在一起。学生练习用线条画乌云,看一看,谁画的乌云厚厚的,满满的?
3.春雷响了,划过一道闪电。学生练习用线条画闪电,看一看,谁画的闪电有力量,有速度?
4.天空暗下来了,开始下小雨了,一滴、两滴,学生练习小小的点。雨点串在一起成了什么?理解由点连成线。雨越下越密了,成了长长短短的细雨丝,理解由线连成面。让学生认识用点——线——面来表现雨天变化的方法。
5.风呼呼的吹着,细雨丝被风一吹斜斜的落下来。学生理解雨的随着景象的变化线条也变化的方法。
6.雨也越下越大了,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打在(教材中)非洲菊的花瓣上,学生观察水滴,溅起了又成了一朵朵的水花。教师描述,与学生一起想象着画。
7.雨渐渐小了,风也停了,(教材图片中)芦笋怎样了,念儿歌,画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练习,用点和线表现下雨情境中的基本要素。下雨时,不仅有雨点,还有其他天气变化:天阴了,乌云聚集了,闪电了??所以下雨了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不同的雨点。雨天典型变化图片的播放,让学生对雨天变化有所了解。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对天气变化时所有的特征都有所认识,观察之后还需要有个内化的过程,所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画雨天的天气变化,降低了难度。(下图为学生的练习
)
(三)深入:想雨中情,说雨中的故事,丰富学生想象力。
创设雨中情境,启发学生讲故事,拓展思维,为学生画下雨的情境创作准备。
情境1:画下雨天动物和植物的拟人故事。雨好像一个娃娃真调皮,跑到了田野里了。小花特别喜欢雨娃娃,猜猜它会怎么迎接雨娃娃?
(出示教具小花),示范小花拟人的方法:在小花脸上添画表情;摆放小花的叶子。还有谁会来迎接雨娃娃呢?雨娃娃来得太急,小青蛙还没做好准备呢。你们有躲雨的办法帮帮它吗?(出示教具小青蛙)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画荷叶、蘑菇当雨伞。
教师再启发学生讲故事,那其他的小动物在下雨天会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动植物拟人手法的指导练习。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样式化前期”,美术基础还是幼儿水平,语言表达的时候说得非常到位,一旦动手表现就未必那么回事了。所以在唤醒了学生对雨景的记忆后,就应该安排雨景的具体画法指导。对于植物而言,拟人的'具体手法就是添加表情和动作。表情可以是眯着眼睛享受雨水的滋润,也可以张开嘴
巴喝着甜甜的雨水,但是教师示范的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表情由学生来思考。小花会拥抱,会跳舞,而这些动作靠叶子来完成。教具中的小花叶子是可以变长的,然后可以把两片叶子相向折呈拥抱姿势,也可以一个高一个低呈舞蹈状态。
教师的表情添画和动作摆放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草,大树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而对于小动物而言可能有趣的就是躲雨的样子:躲到荷叶下,藏到蘑菇下,还可以用小花做伞挡雨。但一堂课里不可能所有的画法都示范,这些用贴的形式会更快更有效。
情境2:模拟雨天人物的情境故事。小雨沙沙下个不停,它跑到我们教室里来啦。用手接住它,(教师做动作,让学生也跟着做)洗洗手吧(师生一起做),洗洗脸(师生一起做),地上有好多水坑呀,踩一踩(师生一起做)雨越下越大了,这可怎么办呀?
谁有雨伞呀?快撑起来,(师生一起做撑伞动作)谁有雨衣呀,快穿上呀(教师做动作帮学生穿雨衣)没有伞也没有雨衣的小朋友怎么办呀?快,捂着头,跑回家吧(师生一起做跑步动作。)终于到家了。(甩甩手)
【设计意图】调节课堂节奏,适应低段学生心理需求。一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保持20分钟,当课程过半,大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不能高度集中。
如果这个时候还是安排高强度的操练或是枯燥的问答,学生根本没办法全力投入。情境2就是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设计的一个放松环节:让学生在音乐中跟着老师一起尽情地做雨天才会做的事:
撑雨伞,穿雨衣,蒙头快跑,踩水坑,既让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又唤醒了学生雨中情景的回忆,加深了情感体验,为后面的创作埋下伏笔。
(四)学生想不一样的故事,创作一幅独特的下雨天的画。
教师发各种彩色几何形纸片。学生进行创作。
作业要求:画一幅下雨天的画。
可以画小花、小草、小动物的可爱模样,
也可以画人们有趣的样子。
教师巡回指导,幻灯片放小学生画下雨天各种题材的作业。
(五)赏佳作,评雨景。
评价要求:
1.用了哪些点和线,为什么这样用?
2.小花、小草、小动物哪里最可爱?
3.能给你的作品取个动听的名字吗?
4.谁的画更有下雨天的情境?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进行讲评。
(六)雨景组合会怎样?拓展思维
1.把作业排成下雨天。(教师摆)
2.把作业排成雨伞。
3.拓展:给你的作业配儿歌、古诗、谜语等等。
和你们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有关小雨点的儿歌、古诗、谜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比比谁找到的更合适放到你的画面中。
最后让我们看着自己画的雨景,再来唱一唱小雨沙沙沙,把我们的工具都收拾好。
【设计意图】组合让学生看到更大的空间,进一步创意的情景,把美的表现方法不断的拓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