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织》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促织》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促织》的教案1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
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三、教学设想:
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检查预习
(四)疏通课文
(五)布置作业
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
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
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
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
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nè裨益bì爇香ruò
翕辟xī掭tiàn不啻chì
厚赍jī抢呼欲绝qiāng
惙然chuò蹄躈qiào龁hé
觇视chān俾入邑庠bǐxiáng
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
教师纠正补充翻译
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
例如:通假字
(1)昂其直“直”“值”
(2)手裁举“裁”通“才”
(3)翼日进宰“翼”通”“翌”
(4)如披冰霜“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
一词多义(略)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
(3)省略句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
(4)介词结构后置句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
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
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
3、抄写课文注释
学生回答
蟋蟀;促织
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
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
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
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
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
小组代表然后交流
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
激发兴趣
掌握促织的概念
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三)鉴析小说情节
(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理解结尾的处理
(六)概括主题
(七)拓展思路
(八)布置作业
出示王安石的《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解释:帷幔是丝做的,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诗中,诗人借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样题为《促织》的文章,看看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是如何牵动主人公一家命运的!
1、引导学生找出线索
问题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线:促织(虫)
暗线:成名的心理变化:悲---喜---悲---喜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复述,要求简述,不必细枝末节
1、问题一:你最喜欢小说哪部分情节,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2、问题二:同样写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文章《捕蛇者说》,在写法上与本文是否相似?
明确:不相似。《捕蛇者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复赋”还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而《促织》是借用了怪诞的、奇幻的想像、虚构的情节,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得以解决,它反映的主题更深刻,它的表现形式更具震撼力。
3、问题三:能否找出小说两处充满了幻想的 ……此处隐藏18507个字……的“劣”。属使动用法的如:“昂其直”中的“昂”;“辄倾数家之产”中的“倾”。
⑤其他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作动词的有:“细疏其能”中的“疏”;“仙有鸡犬”中的“仙”。形容词作动词的有“欲媚上官”中的“媚”;“近抚之”中的“近”。名词用作状语的有“得佳者笼养之”中的“笼”。
⑥各类倒装句式。如谓语前置句(例:“问者爇香于鼎”;“覆之以掌”);宾语后置句(例:“村中少年好事者”)
⑦各类省略句。如“( )遽扑之,( )入( )石穴中。( )掭以尖草,( )不出;( )以筒水灌之,( )始出,( )极俊健。( )逐( )而得之”。(这一语段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于”省略等现象。)
以上仅是举些大概,此外文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被动句式、各类文言固定句式都可找到大量实例,进行归类、疏通。
3.训练——重点放在文言句译的训练上
文言句译要求做到三点:①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没有错误。因此要避免胖译(随便增加意思)、漏译、误译等毛病。②译文要明白通顺,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直接按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但有的文言语句,如果直译,意思反而不明确,语句反而不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意译,也就是按照原文的意思译写,千万不要硬译。③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古今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翻译时词序排列往往要作调整,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这里所讲的是文言句译的一般原则,而《促织》一文的文言句译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准确作好省略句的翻译。《促织》中的文言省略句较多,句译时应注意补上省略的成分,且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和过渡。②准确作好前置或倒装句的翻译,译文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对词句顺序予以调整。③凡出现古地名、年号、职官、器物的词语,一般可予保留,不必翻译,但必须明了它的意思,必要时可用括号作解释。
《促织》的教案10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
3.分段:
(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
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
4.布置作业:
(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
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点。
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检查作业:
(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
(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
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