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30 10:57:11
科学教案常用10篇

科学教案常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了解电池的用处,并尝试安装电池。

感知电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危害,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电池、电动玩具、废旧电池回收箱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玩具,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1.引入

和孩子一起玩电动玩具,一些装了电池,一些没装电池。

今天小朋友有带了一些玩具来,老师都没玩过呢,咱们一起来玩好不好?

2.猜想预测

刚才一些小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他的玩具不会动也没有声音呢?(S:没有装电池、没有电了。)

看看,是不是因为没装电池。

原来,电动玩具有个好朋友——电池宝宝。(出示电池)

找找你们玩具里的电池宝宝躲在哪里了?

我们把电池宝宝拿出来,看看电池宝宝长什么样?(上面有一个圆圆的头,下面有一个大一点的圆圆的.身体。)

3.送电池宝宝回家

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观察的也很仔细,可是你们知道吗?电动玩具们可不高兴了。他们说没有了电池我们都不能动,也不能唱歌了。这可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叫“送电池宝宝回家”,我们来比赛,看谁的电池装的最快,玩具第一个动起来。

(幼儿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你们的玩具都高兴了吗?

为什么xx的电池装好了,可玩具还是不会动呢?我们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哦,原来是电池装反了。原来电池宝宝有一个秘密:这儿突出的地方就是电池宝宝的头,下面是电池宝宝的身体,在装电池的时候,要找到玩具中的弹簧,然后把电池宝宝的身体朝弹簧上一靠就行了。(老师边讲边演示。)

请装错的小朋友,在装一次电池宝宝。看看你们的电动玩具是不是都高兴了?

二、幼儿讨论

除了你的玩具之外,你还看到哪些东西也是要用电池的?

三、环保教育

因人们乱扔废旧电池造成土地荒漠化。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解决?

活动延伸

出示废旧电池回收箱,引导幼儿收集废旧电池。_ 儿童网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应用情况,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图片--手球 乒乓球2 网球22、收集的各类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网、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这是什么?(蜘蛛。)它们在干什么?

(织网、捕捉昆虫。)

2、蜘蛛是怎样用网捉虫的?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或经验讲述。)

二、讨论交流

1、教师:蜘蛛网的用处真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网或像网的东西,你们找到这些东西了吗?在哪里找到的?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看到的网状物品。

启发幼儿:

-妈妈的衣服像网-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足球门像网-乒乓球桌的中间有网等等。

3、集体讨论网状物品的作用。

教师: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网状的?做成网状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更清楚等。

三、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1.观看-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电扇上的安全网-空调上的防尘网-洗衣机里的滤网-围墙上的铁丝网-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设计各种各样的网

1.教师:如果请你设计,你想做一张怎样的网,用来干什么?

2.幼儿在纸上自行设计各种用途的网或网状物品。

3.小组交流所设计的网状物品及其用途如捕捉动物的网,用作游戏的网,用于日常生活的网等。

活动反思:

仿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种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仿生制品,凝聚着人类高超的创造才能。“奇妙的网”巧妙地把众多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用途不一的网状物品与蜘蛛结网这一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这不仅使幼儿有可能在经验层面上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感知印象,还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条件。因此就题材而言,此活动设计对我们拓展科学教育的内容是有所启发的。

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它可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许多方面。在此次活动中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提倡的:其一,较多地运用了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不仅从教师那儿,而且可以更多地从同伴那儿获取信息;其二,让幼儿有机会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只面对眼前的感知对象;其三,以绘画手段进行设计的环节使幼儿有可能不受限制地进行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让创造潜能得以充分表现的机会。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里,小年纪孩子拥有强烈的效仿大人行为的欲望,他们会控制不住地想参加形形色色的劳动,例如切菜、刷碗、扫地等,因此,我依照孩子的学习特点,选取了孩子最熟识的些许食品(如黄瓜、小青菜、胡萝卜(又称甘荀)、苹果等),启发孩子使用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的大小,并试着采用熟知的工具变更物品的大小,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满足孩子参加劳动的心愿。我还协助孩子将自个儿的动手操作过程表述出来,以培育孩子的记性、口语综合表述的能力。因为教学中孩子要接触小刀、剪刀、汤匙等工具,所以应预先预备些许苯扎氯铵贴、消毒药水等,并向爸爸妈妈们完成宣传工作,切实保证孩子的探究教学顺顺利利的开展。

教学目标:

1、认知些许熟知工具,培育初步的自我保卫观念。

2、通过用眼睛观测区别物品间显然的大小差别,试着采用些许工具变更种种食品的大小,并乐意表述动手操作过程。

教学预备:

1、种种食品:黄瓜、方肉、豆干、小青菜、胡萝、苹果、茄子、大蒜、切成两半的水瓜(就是:西瓜)等。

2、种种工具:汤匙、剪刀、小刀。

教学过程:

1、认知种种食品。

师:你们明白它们的名字吗?小孩们认知大多数的食品,他们跃跃欲试地讲出名字。讲到大蒜时,有个小孩讲:“这就是馒头。”因此,幼儿教师就启发孩子剥一剥,闻闻,尝一下,激发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这就是我们吃过的大蒜”的论断。

……此处隐藏5402个字……幼儿用书-秋天多美好》第18-19页“各种各样的树”的画面。

①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②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

3、 幼儿进入树林(幼儿园的操场),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各样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①(教师出示几种树叶)提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② 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棵树妈妈的宝宝呢?

③观察树妈妈:这棵树妈妈长什么样?

④游戏“摸摸××跑回来”,巩固对各种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如“摸摸桂花树跑回来”,让幼儿跑去,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4、 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教室,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5、 绘画:我眼中的树。

①幼儿绘画。

②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科学教案 篇9

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并了解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准备:

1.可乐瓶若干,根据需要在每只瓶子上钻洞并用胶布封住,然后装上水。

2.小红旗和小黄旗每人各一面,蓝、红三角形若干。

3.用于加水的桶和杯子各一只,胶布若干。

4.用来测量水位高度的绳若干。

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都喜欢玩水。今天我准备了一些瓶子,我们一起来玩喷水的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经验(一)进行第一个实验。

1、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我听到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用胶布把洞口封住,然后加水到黑色的线上。

3、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是黄色的水喷得远,还是蓝色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瓶子后面插上小黄旗,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只瓶子中间插上小黄旗。

4、(都做完了)现在请两位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然后把两个瓶子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后插上小红旗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5、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喷出的水会一样远呢?

6、师操作,验证结果。

7、请幼儿用绳测量喷水的洞口离水面的'高度。

8、发现了什么?

9、师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10、出示总表,小结:水位一样高,洞口一样高,一样大,它所受的压力就一样,所以,喷出的水就一样远。

(二)(出示有两个洞的瓶子)进行第二个实验。

1、师:看,这个瓶子有两个洞,如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哪个洞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洞旁边贴上蓝色的三角形,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个洞中间贴上蓝色的三角形。

2、都做完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旁贴上红色的三角形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3、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4、师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下面的洞水喷得远?

6、小结:虽然,洞口一样大,但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低,下面的水就多,压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就会喷得远。

(三)观看录象,拓展经验。

1、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高度不一样的瓶子进行比较。

2、出示水位、洞口一样高,但大小不一样大的瓶子比较。

延伸: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不同,并盖紧盖子的两只瓶子,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看哪只瓶子喷得水远?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探索将长条形纸制作成麦比乌斯圈,并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发现,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人手三张长条形的蜡光纸,剪刀一把,固体胶,每组若干个麦比乌斯圈供幼儿观察。

2.视频、过山车录像一段、图片立交桥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集体制作圆圈,发现圆圈等分后变成了两个一样的圈。

1.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想想纸条怎样变成一个圈?猜猜从中间剪开它会变成什么?

2.集体制作纸圈,再将纸圈沿中线剪开。

(二)探索麦比乌斯圈。

1.观察麦比乌斯圈是怎样制作成的,猜测沿中线剪开会是怎样的。老师记录。

2.幼儿尝试制作麦比乌斯圈。

3.观察二等分麦比乌斯圈后的变化,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记录操作结果:一个象八字的大圈。

4.猜测三等分麦比乌斯圈的结果,并尝试探索发现圈的变化,激发对麦比乌斯圈现象的兴趣。

5.观察和交流探索结果并作记录。一个大圈连着一个小圈。

(三)拓展并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运用。

1.播放过山车的视频和城市立交桥的.图片,感受麦比乌斯圈带给人类的方便和快乐。

活动延伸:

展示画有三条等分线和四条等分线的麦比乌斯圈,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发现等分不同次数后麦比乌斯圈变化,感受圈的神奇。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科学教案常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