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记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1最近几日,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与笔端,倾于纸上。
夹水两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渔人“欲穷其林”,也让陶渊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这光照亮了路,使渔人豁然开朗,让身处尘世的陶渊明心中有了希望。“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环境安适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渊明心之所向。
陶渊明,那个才溢志高,偏生于末世的靖节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挣扎了十余载,终于抛却五斗米的束缚,躲进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开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他以为是脱俗,实则也是一种逃避。社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动乱,也没有一方势力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百姓也不曾过上他所期望的桃园生活。当世外世界与凡尘俗世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在理想与现实间来回挣扎,却不懂得作出行动来争取,伤的'最深的仍是浊世中的清醒者。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过斗争而来的。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就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美好。在虚构世界里自我解脱,独守一方天地,终究没有奔赴正义来的实际,终在荒凉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这个世界向来不是至纯至美,“独善其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要有“革弊端,济天下”之宏愿壮举。
桃花源记读后感2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会想起两样事来: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为《桃花源记》令我印象至深能蓦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满园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攒积汇聚在一起,成为我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小的时候读《桃花源记》,认认真真翻译下来以后,只是觉得有趣。直到现在,都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说般严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读着有感觉、有味道。再说了,陶渊明本就随性嘛。
迫不得已的随性。
小时候没想这么多,只是总觉得神秘、好奇,好奇几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约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就让人愉悦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问母亲:“自刘子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寻了?真是可惜。”当时我是向往的,后来听说全国有好多地方都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觉得高兴,潜意识里觉得桃花源不该是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进去,渔人只是好运气而已。
妈妈微笑着说:“自然寻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让人知道这个地方啊。”
寻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桃花源记读后感3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4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桃花源记读后感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那时的世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阶级压迫严重,对现实世界失望透顶的陶渊明,便以一位渔人的视角,写下了《桃花源记》。
看过《桃花源记》的人,在读的时候也一定不由自主地向往那片安宁祥和的世界。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在我们伤心失意时,那是我们重振斗志,抛弃畏缩与畏惧的地方;在我们成功喜悦时,那是我们抛洒喜悦,再接再厉的地方。
还记得在上网课时,有一次考试,我考的很差,差极了。考完之后,我十分消极,不愿面对现实,整天幻想着也许下次就能考好。但当我的父母批评我时,他们的`话打破了我的幻想,他们说:“考完后,你整天恍恍惚惚的,学习也不认真了。考试失利,伤心愧疚都可以有,但不可消极呀。这样下去,你永远也不会考好。考的不好,就该总结经验,面对现实,力争上游。”
是呀,面对现实,我们不应该消极怠慢,去找借口、去躲避,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改过自新。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不是父母的那一番话,将我拉回现实,我不就在消极中“灭亡”了吗?
读完《桃花源记》,我认为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十分消极。虽然世间混乱不堪,但也应该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满眼都是人间疾苦,就算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沉浸其中又有何意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让我明白,虚拟中的 ……此处隐藏4267个字……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们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选择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解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片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人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记读后感14我们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一词,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陶渊明借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可随着我的阅读,却发现了几处不寻常……
第一个疑点:衣服。
《桃花源记》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明了桃花源中的人已有许久未和外面的人来往了,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表现了桃花源里的人紧跟潮流。这与前面矛盾了,过了几个朝代却衣着紧随潮流,完全不合理。
第二个疑点:食物。
文中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也不合理。怎么可能每家每户的人都有酒肉来接待渔人呢?就算那里物资丰富,可也有懒人的存在。
第三个疑点:桃树。
文中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意思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在古代,桃树有辟邪的功能,种一大片桃林,确定不是阴阳两界的屏障吗?所以不合理。
第四个疑点:桑树。
文中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郭璞曾在《葬经注》中写道:“门前桃桑,大患之兆。”所以古人是不会在自己家附近种植桃树和桑树的。所以不合理。
以上种种不合理,让我十分困惑。我想,桃花源里的人是不是纸扎人或鬼魂,因为每年清明节都有人烧纸人,烧衣服,烧纸饭菜,烧金元宝等。这样也就能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与世隔绝了这么久,却紧随潮流,且每家每户都有大鱼大肉吃;门前还敢种桃树、桑树。
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讲的是——阴阳穿越记。记叙的是:渔人误穿阴阳两界,在阴界待了几天后发现不对劲,然后急忙告辞离开。渔人在返回路上做记号,并报告给太守。太守遣人随其往,却迷了路。南阳刘子骥, 在寻找时,也因病去世。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蕴含着《道德经》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的思想,呈现出人们生活安康,心情舒畅,安静自足的理想境界。
虚构的故事,表达了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向往桃花源中人生活——有美景可供欣赏且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973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15作者对通往桃花源的过程描述十分科幻,“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都很写实。那么最后见到的理想国是怎样的呢,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都是物,从这天来看,土地代表空间,屋舍也许就是高楼大厦,良田是农业,美池能够垂钓,能够洗浴,能够泛舟,桑竹都是可用的东西,而鸡与犬,都是家中必备的东西,就像是此刻的电脑和汽车。理想国里的人,都忙着种作,显然都不是闲人,衣着吗,很潮,很哈秦,老人小孩都很快乐。
然后就是相遇了。乃大惊,外星人见到地球人也会惊恐的,但是十分有礼貌,十分豪爽,杀鸡作食。很温暖的是“村中闻有此人,感来问讯”说明大家都很相识。然后大家竟然都不明白外面朝代的更迭。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真是好客,都争着邀请到家中来,招待他。但最后还是有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他们也是很满足于此刻的生活。
那么离开的时候,渔人还是不舍这个地方,期望能回来。所以“处处志之”最后他很功利地叫太守来,但是迷路了,理想不适宜于功利。
刘子骥,高尚士也,这一段只是为了增加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就像电影的最后要加上一段,某某多少年后怎样样了。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搞笑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