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1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学生与我们教师的内心世界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区别?在我们每一名教师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答案。相对于众多工种,教育本身无疑是一件让人内心很有成就感的一项事业,我们享受着初为人师的职业幸福,也品尝着职业生涯中的酸甜苦辣,我们曾为学生一句贴心的问候而感动不已,也曾因为家长的胡搅蛮缠的话语和不恰当的行为,眼中蕴含着委屈着泪珠,面对调皮的的学生,潦草的作业,我们也曾让愤怒之火在我们心中熊熊的燃烧,领导一句无心的批评和同事莫名其妙的不理解的眼神,让我们内心忐忑,愁肠百结。
作为一名教师,辉煌的光环下掩盖不住我们那颗渴望成功的内心,然而成为一名称职的老师的过程无疑是十分复杂的,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和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缓慢的、锻炼的过程,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知识传授上,为了得到众人眼中的好课堂,我们固执的将班级中所有的一切做到“整齐划一”的理想状态,这样安静的课堂无疑是让家长和学校满意的状态,我们也在众人称道的语言和赞扬的目光中,收获着好似成功的喜悦,然而某一天的公开课上,暮然发现我们的孩子好像和名师课堂中的孩子有些不一样,用很小的声音回答熟悉的问题,台上的展示时,低下自己可爱的小脑袋,用脚尖使劲的扒着地,双腿无意识的不时颤抖一下。这样的与众不同,不由让人感到一股莫名的心痛,在“我是为了你好”冠冕堂皇的借口下,我们每天披星戴月,疲惫不堪,辛苦的付出我们认为我们的孩子会理解我们的苦心,然而这样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和不断重复的`作业,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也许我们会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真正的爱应该是给予对方所需要的,如果我们能够俯下身去,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这样充满折磨和痛苦的爱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是不是我们自认为的关爱已经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课堂的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未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让学生挺直自己稚嫩瘦弱的身躯,双手后背,不准出声,发言要举手时,当我们在三尺讲台上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满堂讲解时,孩子们只能忍受我们语言的轰炸和疲劳攻击,当孩子们在下面昏昏欲睡时,我们却在上面唾液飞扬,当孩子们失去童年的自由和快乐时,按照我们的方式存在和学习,我们所谓的对学生的爱到底还留下了多少。
教育是美妙的、精彩的,课堂必须让学生喜欢,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成课堂有教中心向学中心的转变,需要我们对教育教学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源自内心的真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才情,不因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裹足不前,也不因一时的困难而犹豫,一路高歌,勇往直前。改变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师生在课堂上享受生命的愉悦,提高课堂生命的质量。
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2"老师,我的橡皮不见了"。寒寒无奈的走到我的面前说。正在上课的我放下手中的教具,慢慢的走到孩子们面前说:"孩子们,刚才,老师收到一条信息。你们想知道吗"?"想"。我把手机打开,神秘的念给孩子们听:"喂,喂,小朋友们好,我是寒寒的橡皮,现在我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如果愿意赶快找一找我藏在哪里了,找到我的奖励一颗漂亮的标志。"话音还没落,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桌子底下;书包里等地方寻找。同时,我在旁边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情。等转到学增小朋友身边时,我看到他神情有些慌张,并不时用手摸口袋。于是我蹲下来轻声问:"学增小朋友,是不是寒寒的橡皮被你找到了。如果是你找到的就大声告诉小朋友们好吗?老师会奖给你一颗漂亮的标志的"。学增小朋友听到这,点了点头。不好意思的走到前面,并羞答答的说:"寒寒的橡皮被我找到了"。孩子们在我的带动下给了他以热烈的掌声,并奖给了他一颗漂亮的标志。
这件事虽然就这样过去了,但使我深深体会到了正确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如果当时老师不加以引导、教育,孩子会这么做吗?
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3新学期开始已很久了,与孩子们走过了近六年的日子里,我们融洽相处,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那一双双充满天真与童趣的眼神,不禁让我想起那一幕。
事件描述:
在那个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的美丽季节里,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感悟生活。在一个课间,我的学生们正在玩丢手绢这个游戏,看到我后几只稚嫩的小手向我伸来:“老师,和我们一起玩吧!”我欣然应允,但就是这次游戏,掀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孩子们在阳光下,露着小白牙,笑得是那么的灿烂,唱得是那么的投入。快乐的时光总是逝去得很快,在孩子们的歌声,笑声中,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准备站队进教室了。忽然,一个名叫洋洋的小男孩大声的哭了起来,一脸委屈的向我走来,噘起小嘴,我轻声的问道:“你怎么了?”他满脸的委屈小声地回答我:“老师,我还没玩过呢!”原来是这样呀!我笑着摸摸他的头,正准备开导他的时候,走来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钱宇,轻轻的抹去了洋洋脸上的`泪水,说了一句:“别哭了,下节课下课时我们接着玩,咱们班同学太多了,刚才没有轮到你,我们是好朋友,下一次我丢给你好吗?”
眼前的一幕,令我感动,孩子们已经能懂得与同伴分担痛苦,为小伙伴解除忧愁,这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多么至真至纯啊!
走近孩子们——感觉真好!
反思:
今天的这一幕深深植入我心田,让我明白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灿烂!在我的课上,我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与之一起参与活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实孩子们的世界有时候是我们成年人很难深入触及的。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一个孩子,特别是贵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处处以他(她)为中心,优越性很强,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往往只独自品尝,不愿分享,也许可能是时时顺心的,但一旦遇上烦心事,就怨天怨地,怨爹怨娘,甚至迁怒身边的小伙伴,很少从自身找问题,更别提体会他人的快乐,而我眼前的这些孩子却已经学会了去处理伙伴间的关系。我真的很庆幸能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他们天真、可爱的一面,常常使我又回到了童年,更让我明白了许多……
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4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 ……此处隐藏8447个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老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老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老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将军》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学生们觉的有这样一位将军深感骄傲。”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西湖》,我就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我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教师教育的工作随笔12三年级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过渡期,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方面,是每个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摸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中最大的角色变化是教师,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让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预习方案,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提高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讨论和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创建趣味、和谐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部编版新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总是觉得孩子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常常会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有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班里图书角、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