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25 06:39:07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反思1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一、巧排教学结构

不串讲三个故事,设计“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二、设计读写结合

在“负荆请罪”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廉将军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的大将军形象,对于这一感人场景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在三个情境(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者赵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手下或者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中展开想象,锻炼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们,再将自己的所想进行加工润色整理在成长的足迹本上,与校本的写作特色训练相结合。

《将相和》教学反思2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纵横交错的矛盾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然后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课时由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设疑:你认为蔺相如仅仅是考的一张嘴吗?引导学生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抓住描写人物的词句做批注,在汇报交流阶段,我以“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动作作为重点,在学生汇报的的基础上追问,指导朗读体会,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体会蔺相如的精神品质,并抓住时机多次反问:“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再问:“你们喜欢谁?有喜欢的`廉颇的吗?说说理由。”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孩子们一下子陷入沉思。我又启发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勾画描写廉颇的句子,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廉颇英勇无畏,有勇有谋,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等让人敬佩的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人物个性鲜明。让学生感受到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叙述全文。三个故事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课题为抓手,巧妙设置问题,引入新课。我设计的题目是:课题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并找一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快速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我的第二环节就是让学生边读边想理清课文的思路。在文本中出现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句子。所以我要学生在用心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给每一部分归纳一个小标题。在学生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作好铺垫。

三、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品质。这是我要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要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思考: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我发现有的学生采用的是抓住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如:王鹏同学通过“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体会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和不畏强权的特点。李欣同学通过“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体会到了廉颇的知错就改的特点。赵宇同学通过“渑池相会”这个小故事感悟到了“和为贵”的道理——她说,秦王之所以这么听话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非常的团结。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这三个小故事中各自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小组内演一演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思想教育。

因此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小组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个课本剧来演一演。通过表演,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深处,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触摸他们的崇高品质。

《将相和》教学反思4

在3月21日下午第一节,我完成了《将相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完后,我掩卷思考,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真实、扎实、朴实,能确保课堂 ……此处隐藏6302个字……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通过以上四点教学反思,我对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就是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新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将相和》教学反思12

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教学反思13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14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通过讨论,学生领会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机智勇敢、随机应变,一再为赵国立了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廉颇不满,后来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感染了廉颇,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反思15

周二真是非常忙碌充实的一天。今天老师们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轮流到新校去干活,所以每个人都特别忙。

今天我们学习了18课《将相和》,第一课让学生自己预习。我一安排学生就有好几个说“看不懂,读不懂。”我很奇怪,这是一篇故事怎么会看不懂呢?原来是这篇文章比较长,说了三个故事,学生可能一看就觉得很难,才会有难得感觉。我就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两遍,把文章内容读通顺。

第二节我开始教学这课内容。首先给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从题目入手,理解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之所以不和说明原来和,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和了呢?这就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整节课就这么很顺畅的进行了下来。

我在本课中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征。比如在讲“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画出描写蔺相如的句子,学生找出来后,我就抓住描写蔺相如的那句话”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句话让学生反复地读,谈你对他的体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都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他的机智。从”他理直气壮的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学生谈体会,明白他的爱国之心,感觉到他的勇敢。

我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新式的`读,反复地读句子,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课上的效果很好,在接下来的两个故事中,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手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谈体会,学生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节语文课,大胆地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他们就会带来无限的经常。这结果往往令我大吃一惊!

《《将相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