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

时间:2025-10-31 04:30:07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

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

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

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

[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两种作用同时进行,结果相互影响。

【讲授】内力作用(分析案例)

多媒体显示图片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学生讨论]略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多媒体呈现

1、地壳的水平运动

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2、地壳的垂直运动

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

[活动题]答案:

⑴下沉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⑵上升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

⑶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教师讲述]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只是对它进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呢?

【讲授】外力作用

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

多媒体呈现“风化示意图”

[分析讲解]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多媒体呈现“流水的侵蚀”“风力的侵蚀”“海蚀柱”和“冰斗和角峰”图片[提问]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作用叫什么作用?这种作用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侵蚀作用。形成侵蚀作用的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

[讲述、过渡]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被搬运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形成了堆积地貌。

3、搬运作用

[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学生]外力的速度有关

[总结]对,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4、堆积作用

多媒体呈现“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图

高中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和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说出太阳活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阅读太阳大气层的示意图,得出太阳大气层的分层,提高读图识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了解太阳活动的表现,培养同学们乐于发现、勤于思考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太阳大气层的分层及太阳活动。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示多幅美轮美奂的极光图片,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见到过这种光?它又是怎么产生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带着疑惑步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 ……此处隐藏34072个字……测废液;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铺设收集沼气的管道;填埋场可绿化建公园、运动场等灰烬可能有毒最有价值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分选难度大另外还要在垃圾减量上下功夫,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商品包装尽量使用可降解和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减少煤灰垃圾的产生。

三、资源短缺问题

1、土地资源表现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路建设等过度开垦,植被破坏,过度放牧,灌溉不当等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和土壤污染等

2、能源资源

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化石燃料的分布】:

(1)煤炭分布总特征北半球多于南半球①欧亚大陆煤带: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北半球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煤带南半球断续地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煤质较好①北方: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中国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 ②南方:贵州省煤炭丰富(南方煤含硫量高)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总特征世界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更大(大于煤炭)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中国东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3、水资源

(世界淡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的国家有: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开源解决建议节流①控制人口③不合理的开发①淡水资源总水资源危机量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④人口不断增长、工农发展总需水量增加①修筑水库②跨流域调水③合理开发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③减少污染,保护水源④注生水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调蓄能力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中国煤炭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这两个煤带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96%

解决建议①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②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利用结构产生原因人口增加,城市扩张,工矿道关①控制人口②垦耕还林草,植树造林,恢复生态③加强对草原和林地的管理④兴修水利⑤加强风沙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高中地理教案15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