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20 13:06:05
科学教案锦集(8篇)

科学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

三、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此处隐藏2832个字……>(2)实验:

①讲述:每个组都有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先用凸度较大的透镜实验。让蜡烛通过这块凸透镜,在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讨论:在这个实验中,哪儿个部分相当于眼睛?它们分别相当于眼睛的哪个部分?哪个部分相当于眼睛看的物体?

④讲述:使物体离"眼晴"远一些(将蜡烛向外移),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有什么变化?

⑤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变得模糊)

⑥讲述:换用凸度较小的透镜,观察"视网膜"上的像怎样?

⑦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像又变得清晰)

(3)讨论:

①通过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②在以上模拟实验中,凸透镜表示什么?透镜凸度的变化表示什么?(晶状体凸度的变化)

③由此可以惟想,人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有什么变化?(或问:由此可以推想,为什么眼睛既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4)讲解:人的眼睛是靠自动调节晶状体的凸度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晶状体的凸度是靠牵引晶状体的肌肉(睫状肌)调节的。肌肉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二、教学重点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2),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 B.2 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 B.3 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科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有着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的,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具有思考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安全、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星”,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源泉,这节课我们综合认识自然界的水。

二、学习新课

1.找水

⑴水藏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我们都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⑷出示自然界景观示意图,学生书写各种水的名称,在图上粘贴,以丰富其感性认识。

小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水有多种形态。

2.建立联系

⑴各个地方的水有什么联系?水的`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小结:

下雨、下雪是天上的水降下来;陆地上的水会通过江河流入海洋;陆地上和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到天上;陆地上的水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变成泉水冒出地面或被人抽出地面、水还会进入动植物体内……

3.综合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⑴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水在整个自然界里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

⑵学生讨论

⑶学生试说明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⑷能不能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把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过程表示出来?

⑸学生画草图(表达形式自定)

⑹汇报交流

⑺讨论、修改、完善

三、学习拓展

1.在你所搜集的资料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是多少?淡水总量有多少?人类可以

2.化工厂排放污水是否会影响到其它地方?为什么?

通过以上两组问题继续引导他们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与交流,既深化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的理解,又渗透了对他们进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布置作业:

调查我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怎样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并对其危害提出建议。利用的淡水又有多少?针对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科学教案锦集(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