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说话习惯,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难点:
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小鼓、圆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种瓶子盒子、植物种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乐器一件。
2、录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带,“大自然的声音”的磁带各一盘;录音机一台。
3、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请家长在家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例如钟声,电铃声、喇叭声等。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1、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好多的小演员来给小朋友表演节目。配班教师报幕:“现在演出开始,首先是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小演员很害羞要在屏风后面演唱,我们猜一猜他是谁好不好?”(教师在屏风后边用乐器演奏。)提问:小朋友谁在为我们唱歌?(幼儿回答乐器在唱歌)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到的声音......)我们来看一看小乐器是怎样来唱歌的。
2、让幼儿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时,就会发出声音。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叫乐器发出声音。
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叫手中的乐器发声。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通过操作活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相邻的两组幼儿交换乐器。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4、利用实验游戏,叫幼儿懂得声音的产生必须是多样物体碰撞后发生震动产生的。
配班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主持人怎么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配班教师: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用这面大鼓来伴奏。”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震动而发出鼓声)。
玩游戏,怎样叫我的乐器闭上嘴。首先叫乐器发出声音,然后马上阻止震动,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没有震动就没有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
1、幼儿尝试叫所有的物体发声。
提问:除了乐器还有什么能发出声音呢?幼儿在自身和活动室找出声音,并说出通过什么方法叫它发出声音的。
(1)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什么地方能发声音?你怎样叫它发声的?幼儿自由在身体寻找声音。叫幼儿用完整的话说出。例如:我的小手会发声,双手一拍就出声。
(2)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寻找发声的物体。(幼儿自由去找能发声的物体,并叫它发出声来 )请个别幼儿说出发声的物体是什么,怎样叫它发出声音的。例如,桌子会发声,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发生碰撞就能发出声了。
2、操作活动。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种子、橡皮筋等制作乐器。教师出示自制乐器,请幼儿说出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老师用什么物品做成的。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相互讨论并进行乐器制作。
提问:你的乐器是用什么做的,它是怎样发声的?请有代表性的幼儿回答并进行乐器演示叫自制乐器发出声音。
三、分辨声音
1、分别播放两段音乐录音,请幼儿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教师提问:第一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小鸟的叫声。第二段是什么声音?幼儿:刮风和打雷的声音 。提问:这两段声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幼儿:鸟叫的声音好听,风声和雷声不好听。教师:你听到不好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幼儿:听到风声和雷声很害怕。
2、听录音“大自然的声音”幼儿找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好听,什么样的声音不好听。教幼儿懂得好听的声音是乐音,不好听的是噪音。
4、教师小结:大自然中万物通过震动和碰撞发出了好多声音,有好听的声音,有不好听的声音,多听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当中轻轻的说话,不免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用自制的乐器为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进行伴奏 。
五、活动延伸
1、将幼儿实验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去,继续探索,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想象这像谁发出的声音。
2、提供动画片,听一听有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利用身体与物品接触、物品与物品接触发出各种声音来模仿动画片中动物走路的声音。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小百科: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初步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学会看图示制作旋转玩具。
2、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知道眼睛会产生错觉,旋转后的鱼儿和小鸟的位置会有变化。
3、对“错觉”游戏感兴趣,乐意参与科学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双面胶带、胶棒或浆糊,筷子人手两根,剪刀人手一把。尺子或一根绳子。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请你猜猜这是什么?
< ……此处隐藏3929个字……最多的瓶子呢?1.幼儿分组实验自己猜测的方法。
(1)提出要求:选择自己认为能拎起最多瓶子的方法进行实验,每一次尝试完要把拎起的瓶子数量用笔在记录纸上记下来,最后和同桌的小伙伴比一比、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种方法的纸宝宝拎起的瓶子多。
(2)幼儿自主选择小组,进行第二次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2.集中交流,根据纸的方法,请幼儿说实验结果,教师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3.和小朋友一起验证,得出最后的结论。
结论:经过多重折叠的纸和拧绳子的纸拎起的瓶子是最多的',说明它能承受物体的力量最大。
(四)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薄薄的纸宝宝经过折、拧的方法,能拎起这么重的物体?为什么这张长方形的餐巾纸,用长边拎瓶子和短边拎瓶子结果会不一样呢?
2.结合PPT,让幼儿了解纸的纤维。
小结:我们把纸折叠,就使纤维变多、变密了,把纸拧成绳,就把许多细细的纤维拧成了一根粗绳,这样就能拎起更多的瓶子啦。
3.生活迁移:生活中,人们增加纸的纤维的密度、厚度做出不同的纸,有牛皮纸、硬纸板等,再用这些纸做成盒子、袋子、箱子用来装东西,方便又环保。还利用拧绳的办法,做出绳索,结实又耐用。
延伸活动:
老生活中还有报纸、皱纹纸,欢迎你们课后去用它们做更多的实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班级“各种各样的纸”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提下,利用幼儿熟知的餐巾纸作为实验的材料进行探索活动,其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
活动主要通过猜测结果、验证操作实验的方式推进的。开始时,幼儿通过感官感知餐巾纸的质地,从表面上了解餐巾纸的形态、猜测餐巾纸“有没有承重力?”,这既引出了后面的活动,又与后面要进行的实验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幼儿对实验探索的兴趣,增加了幼儿对纸结构、用途等的深刻认知。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现象,抓住中心问题,激发幼儿一步一步深入探索操作,比如在幼儿认识了餐巾纸之后,提出“薄薄的餐巾纸能不能拎起瓶子”的问题,激发幼儿尝试餐巾纸拎装满水的瓶子的实验,之后及时帮助幼儿归纳出餐巾纸拎起装满水的瓶子有几种方法,同时提出下一步的探索问题:哪一种方法餐巾纸的力量最大?由此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其次,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实验操作环境,如幼儿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实验、自主选择同伴共同合作、自主表达观点等等。该活动有个亮点的地方,就是用幼儿实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之间进行验证的环节(用自己所认为的餐巾纸承重力最大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得出最终结论),教师邀请幼儿上台一边展示自己的方法、一边进行实验对比,每个孩子心中都带着疑惑、每个孩子都以热情的方式支持自己认同的一方,教室里充满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氛,用拧绳方法的餐巾纸拎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瓶子,在孩子们一声声的“加油”声中,最终拎起了13个瓶子的高峰,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餐巾纸用“拧绳”、“对折”的方法拎起瓶子的力量之“神奇”,进一步加深了对纸的认识。本次活动从组织形式上看,从最初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到小组同伴合作、观察,到最后请各组代表上台集中对比实验操作,形式设计既满足了幼儿个体探索的需求,又有集体操作对比实验现象的结论需要,组织形式多样而灵活,活动推进从浅入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活动之后仔细分析与反思,还是存在着一些遗憾,如由于评优课对授课时间的把控比较严格,受其影响,在第二次实验要求方面,没有要求幼儿对每一种方法都要进行实验尝试,从而没能让幼儿获得更详细、更直观的对比认识;我对幼儿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没有做到更加细致、有条理的分析(就是每个孩子用了几种方法实验、对比出什么结果等),导致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情况不能有更明晰的认识。另外,在组织语言方面,存在反复与啰嗦的现象,语言的精准概括和简要方面做得不够,这方面有待今后加强提高。
大班科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 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 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