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班美术教案范文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美术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美术教案 篇1教材背景:
本课主要是运用《地心游记》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句名言。本课涉及的“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所以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的神秘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因此才会乐于去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更希望它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现实,创作的欲望和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把“地心”的神奇与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动物、环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创作出特有的“地心世界”。
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插图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小作者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地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教学课题:《地心游记》
教学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在课上可以用一段视频吸引学生直接引入本课主题,可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但这部分内容不能作为重点去讲解,关键这是美术课而不是地理课,美术课的讲解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做铺垫,但是渗透这些知识为了美术学习做铺垫。但它更需要一个美的形式承载这些知识,去表达他们的幻想和美好的愿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学科本体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利用恐龙灭绝、神秘的太平洋百慕大三角失踪的飞机、轮船和火山爆发等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地球的中心是否有另外一个未知世界。教师可以联系现时生活中已知的,但并不一定存在的东西,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发展到创作意识和兴趣。四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客观写实期。要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并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就要借助一些资料和手段,提供给他们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事和地心这种神秘莫测的世界联系起来。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进入想象阶段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幻想也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作为行星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地球,更是有着一个神秘核心,在这个核心中究竟有无生命,按照常规的思维肯定是没有。但是科学家为何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温度高达几百度的海水里发现了游动的小虾。不能把人生活的环境和其他生物生活的环境等同去看,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抛开一些惯用的思维模式,这是幻想思维的首要条件。地心是未知的,即便是科学的研究也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像《地心游记》里记载的是地心有炽热的岩浆,假如炽热的岩浆里有游动的生物,那也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丽。那发着光的流动着的岩浆照
耀着地心,那是怎样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地底世界。也可以画一些从未见过的想象中的植物、动物,还可以画一些想象的人和环境。描绘地心的景色也是选择之一。学生从直观的欣赏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被激活了。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如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笔传达出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科幻题材的图画,或分析书本中的学生作品。提示学生思考: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科幻情景,又通过怎样的线条、颜色的对比,以及画面的组织来表现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的。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动植物的变形的特定空间环境,甚至于还可以利用毕加索、马蒂斯的变形人物,从中得到借鉴,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在学生通过感性的欣赏和理性的认识后,会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告诉学生,路该怎么走,但千万不要强求学生按自己的步伐走,更不能背着学生朝前走。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更利于自己表现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评价创作成果的环节上,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自评、学生互评、老师总评等方式进行。作品的优劣不要做过多的关注,要去关注他们的创作思维和创作过程,要给每个孩子发表观点的机会。因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虽不太
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样的学生同样应受到关注和表扬。最后总结时有一个地质学家的话可以作为参考:人只有能够想得到才能做得到,你连想都想不到就不可能做到。你不要认为自己做不到。
教材分析:
“凡是人能够想象到的事情,总有人最终能够实现它”,这是《地心游记》的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句名言。科学幻想一直是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幻想和真正的科学设想有相当大的距离,但幻想也是要基于一定的事实为根据,它不是空想也不是神话。蒸汽机的发明、飞机的制造、卫星上天都和幻想息息相关。本课涉及的“地心”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是一个神秘、未知、遥远的地球的中心,正因它的未知性,所以才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它的神秘性,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因此才会乐于去谈论它、描绘它,也乐于把自己想象中的地心大胆呈现出来,更希望它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现实,创作的欲望和情感也会油然而生。这都是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在教学中,要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把“地心”的神奇与自己想象中的人物、动物、环境联系到一起,从而创作出特有的“地心世界”。
教材从儿童特点出发,以插图的形式营造出神秘的气氛,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学生作品想象力丰富,个性突出。特别是在表现手法上有线描的形式,小作者利用线条的不同组合勾画出丰富的地心世界。有的利用油画棒浓郁的色彩表达出地心的绚丽神奇。蜡笔刮画的表现手法以大面积的黑色覆盖画面,更是很好地营造出神秘的氛围。这些作品各具特色,目的是抛砖引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采取自己更喜欢的,更利于表现内心感受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用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导入本课,请同学看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同学们了解在地
下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我们不能理解的一些地质现象都是地心的巨大能量的释放的反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早在1864年凡尔纳就写了科学幻想小说《地心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心游记》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地球构造方面的资料,对地心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了解。二、教学引入:
我们知道地心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我们现 ……此处隐藏7703个字……换颜色画的情况。
2)观察幼儿能否画出大小基本相同的雨点。
3)能否添加自己喜欢的东西(花、蜗牛等)。
四、以儿歌方法结束
幼儿听老师念《小雨点》的儿歌。(小雨点,凉又甜,又蹦又跳下的欢。种子喝了发嫩芽,花儿喝了更鲜艳。)
五、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幼儿的作品,例如:雨点太少了,颜色不够丰富等情况。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本人以情景贯穿的手法,把整堂美术课贯穿起来了,幼儿兴趣比较浓厚,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也基本能够区分短线、长线、点的概念,画的也比较不错,但是有部分幼儿在用色方面还要加强,颜色可以再丰富一些,提高画面的质量及美观效果。
小班美术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学习在圆形里外添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
2、迁移已有经验,借助范画扩展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圆形物体。
3、乐意参与“圆形变变变”活动,感知在圆形上添画变出新事物的快乐。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大胆地在圆形里、外进行添画,体验创造性地绘画的乐趣。
难点:能自主、创造性地联想和添画。
活动准备:
经验积累:观察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丰富感知经验。
小熊吹泡泡大图片、小熊吹泡泡作业单、由圆变成的物体范例、吹泡泡玩具、水彩笔、小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熊吹泡泡卡片。师:今天张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出示卡片)小熊在干什么?它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熊是一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它会把圆形变成许多有趣的东西。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小熊把圆形变成了什么?
二、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熊变圆的魔术,说说小熊在圆形里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西瓜)圆形外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太阳)圆形里外同时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小猫)
师:我们一起数1、2、3,再吹一口气,(教师用简笔画形式画出西瓜)提问:小熊在圆形里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西瓜)小熊还会变什么呢?第二次变:小熊在圆形外面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太阳)小熊可真棒,它还会变什么呢?小熊在圆形里外同时添画几笔变成什么?(小猫)
小结:小熊的本领真大,它能把圆泡泡变成这么多可爱的东西。
三、启发想象
师:小熊是个了不起的魔术师!小朋友你想变圆的魔术吗?你见过哪些圆形的东西?
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鼓励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引导幼儿把见过的圆形的东西都说出来。教师可启发幼儿说一说吃的、玩的、教室里、马路上见过的圆形的东西。
四、创造、操作
(1)出示小熊吹泡泡的形象。
师:刚才,小熊又吹了许多圆泡泡,小朋友也来做一个小魔术师,把你想变的圆圆的东西都变出来吧。
(2)教师指导幼儿在圆形里边、外边添画。对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可用范例加以启发引
(3)对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更多的圆泡泡鼓励其创造。师:小熊又吹出了更多的泡泡,你再给它变一变吧。
五、交流讲评
(1)幼儿围坐在作品前,向同伴,向老师介绍自己把圆形变成了什么?谁变的东西和大家的不一样?
(2)老师讲评:小朋友变出了这么多圆圆的可爱的东西,小熊夸我们真能干!看,小熊奖励给我们许多吹泡泡玩具,我们一起到外面玩吹泡泡游戏吧。
延伸活动建议:
1、观赏活动:引导幼儿观赏生活中各种圆、方、三角形的物品,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2、活动区活动:教师将画有三角形、方形的'作业纸放在美工角,让幼儿自由添画,并把作品陈列在作品角。引导幼儿互相观赏添画好的作品。
活动反思:
优点: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我较好的把握了三个结合:
1、预成教材和生成教材相结合
幼儿的认知经验已今非昔比,他们更喜欢接受新奇、从现实生活中随机生成出来的事物,因此我从既定的教材中走出来,寻找到易为幼儿接受的题材,开拓了新的教材教法。从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教案的设计环节,尤其是幼儿的作业单再现了教师的创新亮点。此作业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美观、游戏性强、具有反复利用性。作业单是用封塑膜过塑的,画错了可以擦去重新再画,并且反正面都有数量不同的泡泡,满足不同需要的幼儿,使幼儿能更为愉悦、成功地作画。
2、示范法与观察法、谈话法结合相结合
示范法的运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了在圆形里外添画的规律。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只示范了三个范例,(西瓜、太阳、小猫头)但其展现的内容却是三个类别的内容(水果类、动物类、宇宙类)。从三个范例中可以引发幼儿进行相似联想,拓展幼儿的的想象力。
观察法是我把绘画内容变成了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让幼儿“有物可画”。因此前展性感知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次活动前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圆形的物品,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孩子们之所以能说出这么多圆形的物品是因为他们有了前期的观察经验。
谈话法是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开放的谈话环境,让幼儿把绘画构思都表达出来,提高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谈话中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闪光点,发现并纠正谈话中的不足,让幼儿“有物想画”。
三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教师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新型师生关系。如在活动中,晨晨小朋友只画了一个太阳,就不知该画什么了,于是我说了句“一粒芝麻掉下来”,幼儿思维马上被激活了,他在圆形里面点了无数个小点点,还告诉我这是芝麻饼。我想这就是因人、因情施教,它既帮助了弱者,又不限制强者,保证不同水平的幼儿“有胆敢画”。
3、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让幼儿在自我表达中展现有个性的创意.(如:我们成人看孩子的作品,线条不流畅,结合比例不合常规(添画人头时眼睛太往上);有的色彩深浅也不合实际(绿太阳)),幼儿自我创意是:这个西瓜切成了两半、绿太阳会觉得凉快……幼儿的奇思妙想让我很吃惊。因此也让我把更多赞赏和鼓励的语言“普洒”给每个孩子。我觉得每一幅画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因此,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只有和幼儿评价相结合,才能防止片面和偏颇,起到尊重幼儿创作成果,全面教育幼儿的作用。
不足之处:因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随时会出现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与行为,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需加强,解决的方法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二是要对每一个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小百科:“ 圆圈 ”一词意思是指:圆形的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