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模板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分有籽和无籽两种。
2、知道籽是种子的一种
活动重点:
了解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活动准备:
1、有籽和无籽的水果。
2、水果去皮放上牙签装盘。
3、水果小图片。
活动过程:
1、水果品尝会:
幼儿分别拿一块水果品尝
——“吃的是什么水果?味道怎样?有不能吃的东西吗?”
请幼儿将籽放在自己的.盘子里。
幼儿互相观察面前的盘子: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盘子里有籽,有的没有?”
小结:水果有有籽的和无籽的。
2、观察有籽和无籽的西瓜:
观察两只西瓜,猜猜哪只是无籽的?
切开西瓜幼儿观察,有籽和无籽的不同,无籽西瓜是不是真的无籽?(有籽,只是白色的、软软的,感觉不到。)
尝尝两种西瓜的味道。
讨论:
——“你喜欢吃哪种西瓜?为什么?”
“你还吃过哪些 水果没有籽的?”
3、幼儿每人拿一张水果卡片。
按有籽和无籽分类,将卡片分别粘在两棵树上。
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白醋、食用碱,热水。
带有茶垢的玻璃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垢
1.幼儿观察玻璃瓶内的茶垢,认识水垢 。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没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师分别将两个瓶内倒入白水,请幼儿观察水的清晰度。
3.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请幼儿想一想,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2.教师讲解水垢的危害
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
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
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三、实验:除垢
1.认识食用碱
幼儿观察,白色、粉状的食用碱。
2.将食用碱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开水,摇晃瓶子。
请幼儿观察瓶壁发生的变化。
3.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4.教师小结:碱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
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5.知道除了用碱面,还可以用白醋或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科学教案 篇3认识鞋的正反
活动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学习区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观察能力、辨别力。
3、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纸制鞋样每人一双,贴绒板,大的一样的鞋子两双,大鞋样一双贴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乐磁带一盘,另“开汽车”和“哭”“笑”的音乐磁带。
3、创设鞋阿姨的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接鞋阿姨的电话: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啊?哦,好的。“刚才鞋阿姨打电话来,让我们去参观,高兴吗?”“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双放反的鞋样。(哭声)
教师问:“鞋娃娃,你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难受了。”
教师:“谁来帮助鞋娃娃?”教师请一个幼儿把鞋正过来。
鞋娃娃:“现在舒服多了,你们真是爱帮助人的好孩子。谢谢你们。”
二、引导幼儿进一步辨别鞋的正反。
出示两双鞋样(一正一反)。“仔细看看,这两双鞋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然后请个别幼儿讲述,及时表扬能认真观察的小朋友。
教师总结:穿对的鞋子就像两个好朋友头碰头,中间有个小窝窝,就像两个好朋友张着嘴笑。如果头和头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气,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说明鞋子穿反了。有了这个方法,我们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过做游戏,反复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学会穿对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戏方法:将小鞋样(幼儿每人一双)摆在教室四周。
教师:“看!鞋阿姨家还有很多鞋娃娃没有找到好朋友呢,请小朋友来帮助它们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吗?”“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帮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小结,然后幼儿去帮鞋娃娃找朋友
幼儿每人拿一双鞋样贴到贴绒板上,然后集体评价,看看谁找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放?”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戏方法:教师和幼儿将鞋子脱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听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结束,幼儿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对,教师检查。
四、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鞋子的兴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兴,因为小朋友帮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实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会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下次我们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吗?”
科学教案 篇4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
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5活动目标< ……此处隐藏2352个字……丰富,举出例子来。
1、明确任务
2、小组分类、汇报
3、谈科学分类的看法
4、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小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水和油同样是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下节课来研究。
3、同学们,让我们在《节约用水》的小动画中结束这节课吧。
科学教案 篇92 林中的树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
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
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
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了解海尔蒙的实验。
(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
三、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一、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
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科学教案 篇10重点
月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难点
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灯泡、小球、大球、月食成因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日食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研究月食。
(讲解)月相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由于地球上的观察者不同,因此月亮明亮部分的形状也不同。月食是另一种情况,明明应该是满月的时候,却突然缺了一部分,甚至全部变暗,过了一会后,才又逐渐明亮起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日、月、地三天体的位置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做教材月食成因的实验,从灯的方向观察,画出小球被阴影遮掩的部分并与“月全食过程示意图”对照。
(教师提问)灯泡、小球和大球,在月食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星体?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月食发生时,月亮转到了地球的阴影中,三星体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教材的“月食形成示意图”,教师讲述月食的类型有月偏食和月全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地球阴影的形状(圆锥体形)。当月亮通过圆锥阴影的'位置不同时,就会出现偏食和全食的现象。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讲解,同学们对教材的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讨论1、2、3进行思考,并说己的想法。教师讲述月食发生时,可以观察的地区比日食要大;只有在农历的满月时期,才能发生月食。
(学生活动)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4、5题。
列表比较日食和月食。
发生时间
类型
日月地位置
可观察范围
日食
月食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