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教案集锦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一、活动目标
1、 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体验“转动”游戏的乐趣;
2、 尝试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3、 能关注并说出周围生活中转动的某些现象,发现转动在生
活中的运用。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转动”的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地球仪、风车、积木、光盘、笔、圈、绳子、圆罐、纸杯、勺子: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 游戏:快乐小转盘
(请五位小朋友上来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边转圈边喊口令:“快乐小转盘,大家一起转,叽里咕噜转呀转,转出可爱的动物来。”喊完之后停下做出一个可爱动物的动作,没有做出来的淘汰。)
2、 探索尝试,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师幼一起总结”转动”方法(吹、拧、转、拨、搓等)
(4)、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3、 尝试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四、 转动与生活、并播放PPT课件
活动总结
生活中的“转动”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小朋友们用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观察和探索身边的转动吧!
科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叙述25亿年前至今地壳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图片,了解地球初始的模样以及在25亿年前至今地球发生的变化。通过米勒模拟实验,认识生命诞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设和其他假设,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以辨证唯物的眼光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随着课程的深入,同学也初步形成了科学宇宙观。但是现阶段同学们还是存在着“地球的初始是怎么样的?”、“恐龙为何会从地球上消失”和“生命是怎么样诞生的?”等问题。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已十分活跃,有利于开展《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这一课程。
重点难点
1、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程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主要内容
太阳以及太阳系中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来自宇宙中同一星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而逐渐形成的。星云不停地旋转,使中心部分聚集收缩,成为原始太阳。星云周围的气体尘埃物质逐渐聚集成为太阳系中的大大小小的行星。
活动2【讲授】一、地球的演化
【讨论】我们知道地球距今已有46亿年,46亿年前地球刚诞生时,它的模样和现在一样吗?根据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你能想象地球诞生时得“模样”吗?
【引导】 我们可以想象,组成地球的星云物质在收缩聚集中也跟太阳一样,产生着高温,由于地球起初内核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到处发生着剧烈的化学变化,处于一个熔融状态。
【总结】起初地球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提问】既然地球起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那我们现在的.陆地又是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比较下p12页最下面的两幅图片。并且思考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又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46亿——26亿年前,岩浆慢慢的收缩冷却凝固,固态地壳逐渐的形成;此间,高温岩浆不断的喷发释放出来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构成了非常稀薄的原始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原始海洋,从此地球进入了海洋时代。
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温度下降使岩浆凝固——形成固态地壳;
岩浆喷发释放的气体——形成原始大气;
温度下降使水气凝结——形成原始海洋。(38亿)
【讲述】从地壳形成到现在大陆的形成,地球有经历了那些呢,让我们回到25亿年,看看那时候的地球是怎么样的。25~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气气,大气中氧气含量逐渐增多。6亿~2.5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2.5~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类动物出现。0.7亿前年至今,地球在第三纪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等许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归纳、总结】
时期/距今 地壳 植物 动物 25亿年~6亿年元古代 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 藻类植物 6亿年~2.5亿年古生代 地球上的陆地大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 裸蕨类植物 昆虫
鱼类
两栖类 2.5亿年~0.7亿年中生代 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裸子植物 爬行类 距今0.7亿年新生代 经历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被子植物 鸟类
哺乳类动物
【讨论】根据表哥你能推测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么?【阅读】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活动3【讲授】二、生命的诞生
【讲述】小时候,常有同学问我“人从何而来?”,我会说是猩猩演变而来的,“那么猩猩又是从何而来呢?”我就吱吱唔唔答不上来了。
那究竟原始的生命从何而来呢?我们知道原始生命在距今38亿年前在海洋中诞生。那时候的场景是怎么样的呢?【讲述】科学家米勒模拟了38亿年前地球的状态,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实验的。
实验条件:
1.原始大气:CH4、NH3、H2O、H2、H2S、HCN、CO、CO2 (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模拟原始大气)
2.能量:闪电、紫外线、宇宙射线(主要是闪电、电极产生的电火花,模拟自然界的闪电现象)
3.场所:原始海洋(沸水和冷凝后的水,模拟原始海洋) ……此处隐藏4327个字……/p>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8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课浮与沉》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研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沉浮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学习基础,加之本课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探究性极强,学生在一次次经历中对原有认知不断修正、完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科学素养获得和谐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深广度,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有条不紊地操作、用符号记录、体验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比较归纳、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性质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浮和沉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积极的科学态度。
情感目标:向学生渗透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2、实验设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科学教案 篇9本次活动借助有趣又神秘的大纸箱,以“小猫”和“猫妈妈”开心地玩“躲猫猫”的游戏贯穿始终。 “猫妈妈”和“小猫”间的互动问答让孩子有了主动开口的机会,丰富了孩子的语言。
“小猫躲猫猫”是托班新教材中的一个内容,在新教材原有素材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托班孩子容易被多变、好玩的情景吸引的特点,增添了简单但能引发孩子参与互动的多媒体场景,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将他们一下子引入到活动情景中,为其顺利进入游戏活动作好铺垫。
对托班新教材中孩子们躲藏的大纸箱,我们重新设计并将其装饰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房子,这样增加了“躲猫猫”游戏的趣味性,使孩子们更加投入游戏。孩子们在颜色、大小不同的房子中躲藏,自然地进行应答,初步积累了分辨颜色和大小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
2.喜欢参与活动,并能在游戏中自然应答。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房子各一幢(大小不同)、猫妈妈胸饰、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环节一:看看、说说,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导入游戏情景:晴朗的天气,大大的绿色草地,还有可以和孩子打招呼的太阳、蝴蝶、小鸟等。
●重点提问:宝宝们,你们看这里有什么?(观察要点:孩子是否愿意与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动作上的互动。)
●小结:这里真漂亮,有太阳公公、美丽的蝴蝶,还有小鸟!
(二)环节二:玩玩、躲躲,体验快乐
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猫妈妈”和“小猫”,开始玩“躲猫猫”游戏,在游戏中注意区分房子的不同颜色和大小。
1.参与游戏,发现房子有颜色和大小的区别。
●重点提问:告诉猫妈妈,你们躲在哪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房子有颜色、大小的不同。)
●小结:宝宝们看得真仔细,三幢房子的颜色、大小都不一样。
2.自然应答,能够区分不同颜色的房子。
●重点提问:你们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观察要点:孩子能否自然应答,并清楚地说出自己躲藏的'房子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小猫们都能说清楚自己躲在什么颜色的房子里,这样猫妈妈很快就能找到小猫啦!
3.按照指令,找到相应的房子躲起来。
●重点提问:请小猫们听仔细了,要按照猫妈妈说的要求去躲。(观察要点:孩子能否听清教师的指令,找到颜色或大小符合要求的房子躲起来。)
●小结:小耳朵听仔细,一定就能找到小猫要躲的房子啦!
活动建议:
第一,本活动可反复进行,但活动开展时首先要以满足托班孩子的情感需要为主,在开心、开口的同时引导其初步尝试区分颜色和大小的不同。
第二,本活动可和托班新教材中的“小乌龟和妈妈”以及“宝宝自己走”等活动内容链接起来,如小动物们一个跟着一个走,和动物妈妈一起到草地上做游戏等。在区域活动中可创设“摸箱““找礼物”等相关的活动内容。
第三,还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在室外进行“躲猫猫”游戏,如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躲藏游戏,可以孩子躲、父母找,也可以父母躲、孩子找,并各自说说躲在哪里等,在互相寻找、应答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进情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