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教案1活动目标:
1、对探索如何产生风感兴趣。
2、发现风的形成及风的大小与空气流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3、大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在操作实验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扇子,书,帽子,塑料瓶(上面打几个小洞),纸板,盆,水,纸船。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谜语引出
2、梳理经验
师:你平时感受过风吗?你是怎样感受到的?
幼:冬天的时候很冷
师从幼儿身边一圈跑过,让幼儿感受风
3、师小结: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探索风是怎样产生的
1、介绍材料,幼儿第一次操作
师:你们会制造风吗?
2、交代操作要求
四个人一组,一样一样的去试试,用什么材料去制造风?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书本——翻一翻
扇子——扇一扇
矿泉水瓶——捏一捏
书本——翻一翻、扇一扇
纸板——扇一扇
3、师幼交流
三、尝试产生大风和小风
1、幼儿第二次操作。
探索怎样才能产生大风和小风。
2、幼儿分享交流经验。
小结:当我们速度很快的时候,风就会很大,当我们速度很慢的时候,风就会很小,原来风的'大小和我们的速度有关系呀!
四、初步了解风的用途
图片一:风车(风可以转动风车,传播发电)
图片二:蒲公英(风可以吹动蒲公英,传播种子)
图片三:帆船(风可以推动帆船,节省动力)
师:风有时候也会发脾气呢?风发脾气的时候,会怎么样?
师:原来风发脾气的时候,也很可怕的!回家和爸爸妈妈在网上查查,有什么可以制止风造成的危害?
《风》教案2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重点句段的语气,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凭借朗读,初步感悟“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是不行的,要看是否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1、多媒体课件再现一个可爱的风娃娃,由风娃娃与学生的对话中,导出课题。
2、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引导阅读。
二、自主识字,探究合作
1、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带拼音认读生字。
2、去掉拼音认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3、识字游戏:“打扮秋天”
4、结合语境领读生字。
三、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一)、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1、读读说说:“风娃娃去了哪里?做了哪些事?”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评一评:以上几件事中,哪些事他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呢?
(二)、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研读“做好事”板块
1、反馈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归纳出风娃娃帮人们做了两件事(吹动风车、吹动帆船)。结合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适当渗透风车抽水的原理。例如:有了风,风车就会转动,风车转动得越快,抽上来的水就越多,就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
2、指导朗读重点句段:“秧苗喝足了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他们弯着腰……船却走得很慢。”“风娃娃想……只要有力气就行。”
3、“风娃娃帮人们做好事,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感受。
研读“做坏事”板块
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
四、评价感悟,拓展延伸
1、以风妈妈的口吻,围绕“风娃娃,我知道人们为什么责怪你”展开讨论,学生自由发言,互动推想。
2、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从中理解和感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配乐唱读歌谣。
4、拓展活动:风娃娃听了小朋友的话后,还会去哪里?做了些什么事呢?
《风》教案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
二、 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
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三、 汇报交流,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
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
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
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
四、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
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
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
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
文 ……此处隐藏9451个字……3、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一首关于风的诗你们想学吗?
(点评:以谜语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抓住关键词,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借助认字表里的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遇到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都可以,开始吧!
2、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的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起读好吗?
4、古诗读给同座听听吧,请他提提意见。
5、我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解落、千尺浪、万竿斜。
7、齐读。
8、再读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9、指名读,评议。
看来,现在认字表里的字一定难不倒大家。
抽读字卡。
(点评:学生通过反复的、有目的的朗读,整体感知了课文,解决了生字的读音,为后面更好的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其中“用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在心里和老师一起读,请同座提意见”等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落实了学习的过程,体现了自主性,合作性。)
三、理解古诗
1、同学们,看,我这有什么?(出示学生作品)
这些画多美呀!你们知道吗?这些画都是我班的小画家画的,说不定你就能找到你自己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你们知道吗?这里藏着四幅画,画的就是这四句,你能找出来吗?想一想,再和同桌商量商量。
3、逐句找图,谈理由。
4、生自读诗文,自我感受。(如果你感受到了风,请你用你的手做风势。)
5、你能谈谈你从哪句诗感受到了“风”吗?(小组合作两人互相说说)
6、指名说。
7、指导读:你理解的这么好,读得一定也很棒,请大家欣赏一下吧,(读的时候师进行指导)然后小组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
8、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看图背,做动作背)
9、风除了吹掉落叶,吹红鲜花,吹起波浪,吹斜竹林外,还可以干吗?分小组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小组讨论汇报:画画唱歌做动作)
(点评:以学生自己的作品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找图的形式完成学生主体对古诗的感受、体会、领悟、想象、理解这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用各种方法成功的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想,发掘教材中“动”的因素,用形体帮助理解,符合低年级的天性,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四、写字
1、你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同学提出“解”字。)
2、哪个同学能帮助他?(指名帮忙解决)
3、指导书写。“解”(总结:左右两边相等,“牛”的一撇在中心点上,第一横在横中线上。)边描边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学生练习书写。
(点评:学生在初读阶段已经记住了“解”的读音,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理解了字义,在学习过程中,“解”的反复出现,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字形的印象,因此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识记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指导书写采取了学生先实践思考,后总结再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探究,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风》教案14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孩子们是渴望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风》教案15活动目标
1.了解风的作用。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风吹动风车、吹动柳条、旗子的图片。
2.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风的图片。
3.笑脸、哭脸的小图片若干。
4.正方形彩纸若干,小木棍(干净的木筷)若干,图钉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引导幼儿说一说风在哪里。
教师:小朋友见过风吗?你知道它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讨论分享经验。
教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小朋友帮老师找一找风在哪里?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风会吹动风车、吹动柳条、吹动旗子等。
2.通过图片,分别说一说风和人的`关系。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来看一看这些图片中的风,哪些对我们有益,哪些对我们有害?用你们手中的笑脸表示出来。
教师小结:图片中风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益的:风传播花粉、发电,对人类有害的:台风。
3.谈论:风还有哪些作用。
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这些图片,今天小朋友也收集了不少有关风的图片,下面请小朋友来说一说风还有什么用处?
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除了上面提到的,风也能净化空气,将污染空气扩散。
4.制作风车。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资料,与幼儿一起制作风车。风车做好后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感知风的存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