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顶碗少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教学《顶碗少年》这一课,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表演?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来默读课文,学生们于是阅读重点段3—7自然段,勾勾画画,批注感悟体会。抓住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进行体会,体会顶碗少年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从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从观众的表情、言行的描写,对“碗”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到了这是一场“难度很大”的表演。从老者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到了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所以是一场“体现关爱”的表演。从作者的感悟中,体会到了这是一场“难以忘怀的”表演,学生们体会得很好,关键是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到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的感悟很深,不仅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感悟,而且从文末的省略号中也读出了感悟。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启示——那是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的精神。
因为这一课通俗易懂,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课文内容。结束之处,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在行动中向顶碗少年学习,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积极活跃。
今天我们学习了《顶碗少年》这一课,通过指导学生品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与学生共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面对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突破重点,我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表演的成败与文中少年的成败形成对比,通过观众的反应和和自己面对失败后,体会在观众的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在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和失败,他们是如何做的?其中有几位学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学习舞蹈时,遇到难度大的动作时,想放弃,但坚持下来的;有初次学习滑板、自行车时,无数次摔倒再爬起来,最终成功的;有在生活中和父母有矛盾冲突不知如何处理而选择逃避的......他们都认为应该像顶碗少年一样,坚持不懈,有勇气地面对失败和生活中的困难,孩子们说的多好啊,认真的神情打动了我,触动了我。人生本就是一种承受,我们应该学会用毅力支撑自己。
看着孩子们满是决心的神情,我相信他们是真有所悟了,是懂了。我多么希望能这些暗暗下的决心不是暂时的,而是如同茁壮成长的树苗,将这些道理与感悟深深扎根于内心,并让自己终生受益。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2做一件事努力尽心做了,可最后失败了,心情怎样?接着再做,还是失败了,心情会怎样?仍不放弃再做,终于成功了,心情怎样?
在谈话间徐徐导入课文学习,《顶碗少年》一课会让我们明白许多,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顶碗少年来学习课文。
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得怎样呢?读文体验交流,可失败了,你心情怎样啊?体验情感。第二次又表演,你这时会怎么想?怎么表演的呢?读文体验,可最后还是失败了,你的心情怎样?心里会说什么呢?你的一位师傅来了,对你说了什么呢?你心里又会说什么呢?在学文中不断拓展体验。于是又有了第三次表演,这一次在台上表演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放开来,不惧怕失败地进行表演。最后终于成功了,你的心情怎样?
感悟小事,获得启示,你又有什么启示呢?交流展示,难怪作者文末说有些微微的'激动,激动在哪呢?继续深入交流。把这些启示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写一句面对失败鼓舞自己的话,时时提醒自己。
让学生体验阅读学习,是一种心灵的滋长,是一种生命的呵护。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3《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以《桃花心木》一课引入,复习单元的核心问题,让学生说课文讲了少年成长中的一件什么事?然后同学们回概括为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以及少年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课堂教学中我围绕两个自读提示中的问题贯穿课堂教学,一节课下来感觉课文整体教学主线不是很清晰,具体反思如下:
1、单元核心问题应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整合,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本单元其实就是所谓的小故事大道理,无论《学弈》的专心致志做事,还是《匆匆》的珍惜时间,都是通过故事折射道理,所以学习到第四课已经轻车熟路。少年的两次失败还能成功不单单是勇气,而是平时的扎实基本功以及信心。从文本中高度概括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深入阅读观众的宽容,老者的.鼓励又是给予别人多一份鼓励的呈现。在同学们汇报感受的哲理时,宫恩宁同学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应表扬他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平时的课内外积累学以致用。
2、朗读的落实到位,少年高难度的动作,碗的拟人化写法,赵丽宏的文笔细腻、精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一位现场的观众,为少年第一次失败时的镇定有自信而鼓掌,为少年的第二次失败时气馁、慌乱紧捏一把汗,更为少年第三次的成功而呐喊。语文课一定要书声琅琅,才能走进文本。
3、在单元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更应在高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从重点语句中品味少年的成长故事是如何写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让读者更能清晰的阅读文本,结尾的省略号又留下无尽的思考空间,让人意犹未尽。同时可以播放杂技表演的现场视频,把生活教育与课本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行知教育的“知行合一”。
4、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小练笔时间,学习后可以写下你对少年想说的话,也可以写一段你感受的人生哲理。但是课堂容量还是不够,在曹主任建议下,我也觉得可以再带一篇课堂阅读训练,八单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能熟练驾驭。
每讲一堂课,就是让自己在成长,在完善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在有限的40分钟让学生受益得法于课堂,拓展用法与课外,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不断提升。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4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三、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 ……此处隐藏9698个字……,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本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孩子学习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中,由于太过于着急和担心,没有很好地放开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把整个表演过程分解地七零八落,失去了整理感,十分琐碎,其次,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再次是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省略号的处理,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省略号,而是直接点出省略号,过分地引导孩子去学习,一直牵着孩子在前进,在处理时也没有很好得利用省略号的作用,去引导孩子发挥想象。
一堂课,一次锻炼,从锻炼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使得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步提高,能更加从容地站立在课堂之上,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4《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本课要让学生感悟到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难忘……”展开。我一上课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之后,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这是一次______的杂技表演”让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整节课我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这是一场______的`杂技表演”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学习语文,除了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外,课文提供给我们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很好的习作的范本和训练材料,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做到了学习文本的拓展和迁移。文章中的省略号是学习本文一个很好的训练点,我在学完课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以“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老者,想起……”为开头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这样既是对文章留白处的补充,又是学生再次对课文的深层领悟。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15《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观看杂技表演时,曾经见过一个英俊少年在表演顶碗时,两次失败都没有气馁,最后获得成功的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要退却,有时候成功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道理。
针对本课的教学,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准备这篇文章的备课时,我以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为出发点,并让学生掌握为一定的写作方法,领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为目标。从上课的情况和老师们的反馈情况来看,我认为本堂课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1.重视字词的掌握,本课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本课篇幅比较长,难记难认的生字也比较多,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依然给学生留足了时间,让学生能够用心把课文读完整,而不是应付,课文读完以后,我还是留足了时间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比如有两个字学生依然读错,“愧疚”“迷惘”学生还把声调读错,我有耐心让其他学生给他们纠正,并且给他们重新读正确的机会,这也为下面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更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是略读课文,也要重视字词的认识、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那讲读课文就更不用说了,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2.我还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我让学生先交流预习中了解的作者的情况,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方法的鼓励,同时也是鼓励学生要学会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略读方法的指导
既然是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时更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读课文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这几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引导。
引导学生要抓住课前的“连接语”看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要求,我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前的“连接语”,看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要求,学生很认真地读要求,然后总结出阅读要求有两条: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2)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我又通过一个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提出了具体一点的要求,比如,少年每次表演后的表现(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看反映了少年怎样的心情;还有观众的反应,描写观众反应有什么样的作用?学生在默读课文思考时,就会有一定的扶手,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2.学生自学时注重方法的点拨。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一定及时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比如,有些问题是个别性的,我就给学生一对一相应的指导,而有些问题是共性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有效地、快速地进行全班指导,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课上学生自学时,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只是画出了线,但是没有做上标记,但是由于牵扯的问题比较多,一会儿交流的时候肯定会糊涂,我引导学生找到一定的问题一定用简短的词句做上标记,学生很快纠正了问题,提高了效率。还有个别同学只是为了找问题而找问题,读到感受深的地方没有随时记上标记,我引导学生,好笔尖不如烂笔头,要把你的思考、发现随时写出来,这是你思考的结晶。这样,我运用这种轻松、不留痕迹、自然的方法,给学生轻松有效的点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注重体会写法
好的课文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本课写少年顶碗的三次表演,每次都不一样,尤其是少年两次顶碗失败后的表现更不一样,所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那么作者是如何把少年的两次失败后的心理活动的通过抓住少年的动作、神态来表现出来的呢?这也恰恰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学习这一写法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少年动作、神态的词语,并说说从中得到的体会,我让学生尽量发言,让大家的思维产生碰撞,互相能够启发,当学生体会不够到位时,我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切实能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进而我引导学生,今后,我们在写文章,要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既让人感到真实,又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性格、品德特点。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及听了各位老师的评课之后,我认识到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之处,比如,在前面生词的教学环节中,对于高年级尤其是六年级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更好地进行课前预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本次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我决定采取课前发预习纸的方式,把本课重要的词语让学生课前预习好,这样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分化了课上的任务,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方法的自动学习,让学生针对前面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