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囚绿记》教学反思111月14日下午,我参与了州语文教研组的“同课异构”活动,和市四中的万秋园老师同讲《囚绿记》。
《囚绿记》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散文。不同的散文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源于文中不同的形象。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紧抓住文章的情感和形象,设计思路围绕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通过分析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往往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处下手。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思考,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很好的方法。另外,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了设置问题的方法。
问题的设置需要有层次,由易到难。我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是思考“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达到了梳理文章结构的.目标。接着又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借这个问题引出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之后的两个探究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称呼的变化说明什么?”以及“怎样理解‘魔念’?”需要学生结合全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问题层层推进的同时,学生也深入理解了文章。
然而,正如课后讨论时一位老师说的一样,采用设置问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反应会很生涩。整堂课上下来,课堂气氛并不活跃。赞科夫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由于经验的缺乏,我对高中学生学情不够了解,有的问题设计得过难。比如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理解‘魔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我在提问前并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如果先让学生说说“魔念”是什么?再来理解“魔念”在本文中的含义,可能效果会更好。
在课后的研讨中,很多老师都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上课不如万老师流畅和镇定,同是新教师,就这一点,我的确做得不够好。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收到了老师们中肯的评价和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更积极地学习,争取把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更自如。
《囚绿记》教学反思2高效课堂观摩课《囚绿记》上完了,这节课从准备到完成可以说给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为我今后的语文课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觉得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十二·五科研教师高效课堂观摩课活动中受益匪浅。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图片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绿色的象征意义。在图片的选择上我重点选取了各具象征意义的四幅图:充满生机的幼苗,向着阳光生长的大树,沙漠中的绿洲,绿色的梯田。优美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对绿色的象征意义的联想。这样既顺利的导入了新课,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了理解。
二、对课文内容探究,主要采用小组探究交流的`模式。在课前预习中,我让各组组员把对课文理解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馈给组长,再由组长反馈给我,我再挑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做到多媒体课件上,在课堂第一轮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课堂中讨论交流的问题就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学生问题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两个更为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轮的讨论交流。这样既做到了有的放矢,又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好主题。
三、在课堂中加入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的延伸拓展。让学生们学习绿色顽强不屈的精神,完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这里面我插入了最近的几则有关高中生自杀的新闻,请学生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着这个环节体现了一种大语文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觉对学生的调动不够,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所以自我教学感觉不够好。我觉得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我觉得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是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着重努力的地方。我会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在这堂课中我对学生的激励不够,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本来就很拘谨的学生就更不敢再课堂中积极发言了。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也显得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同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觉得还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上是我对《囚绿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320xx年12月1日,我上了一节青年教师达标公开课,选讲的课题是陆蠡的一片散文—《囚绿记》。讲完后,我又参加了听课老师的评课,结合大家在评课时的观点与评价,我又做了深入的反思,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时安排比较恰当。因为《囚绿记》是新课文,对我来讲也是新授课。有的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安排了两个课时,我经过备课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再加上对这篇文章在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方面的价值的预估,决定对这篇文章安排三个课时,同时把拓展训练、写作训练和现代文阅读鉴赏训练融入其中,以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本节公开课我选的是第二课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学生做的很充分,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充分。这节课我给学生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独立阅读,画出描写绿藤的句子,并思考这些描写的特点,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旁注,并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二个活动是合作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弄清楚被囚前后绿藤的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出自就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写作小训练。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运用所学的象征 ……此处隐藏7913个字……/p>
生:生命和希望。
生:“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师:那除此以外呢,这句话还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情?
生:哦,“视同至宝”说明他把绿当作宝贝一样珍爱着。
生:作者说有了绿色他就不再孤单了,说明绿色给与他慰安。
师:我们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仿佛和作者一起在享受着这片绿,那么让我们继续这样绿的享受吧。
生:作者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留念于这片绿色。
师:看来时间长了,这一见钟情变成了什么?
生:依赖。
生:不仅仅是依赖,作者的欢喜之情好像又有加深。
师:(迷惑状)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作者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觉得这不仅是欢 喜,简直就是惊喜嘛!(很有感情)绿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还有快乐。
(学生鼓掌。)
师:(微笑)这位同学慷慨激昂的发言也给我们大家带来快乐。
生:作者是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情”来看常春藤的生长。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
(女生齐读5~7段。)
师:请同学们以“绿是如此……”句式来造句,我们以接龙的形式来进行,好吗?
(学生思考。)
生:绿是如此的可爱。
生:绿是如此的温柔。
生:绿是如此的生机勃勃。
生:绿是如此值得我们留念、依赖。
生:绿是如此的寂寞。
……(这里例举一二)
师: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请同学们三看课题,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是 什么促使作者“囚绿”呢?
生:自私的念头,作者想和绿色更亲近点。
师:那么我们请同学齐读这段,具体来体会作者这“自私”的念头。
(学生齐读。)
师:作者有这样自私的念头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喜欢绿色!
(师板书:喜欢。)
师:有个成语是“引狼入室”,我们在此处可以称什么呢?
生:(齐)引绿入室。
师:那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生:给作者带来了“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
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我怎么好像没有体验到那种“超越任何种的喜悦”呢,是哪里出了问题?
生:(齐)我们自己。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笑)恩,我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兴奋起来了,不错不错。
师: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
生:(齐)绿友。
师:作者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的朋友,请问你有好朋友吗?
生:有!
师: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能够互相关心、帮助,互相理解、信任。
师:说得很好,看来作你的朋友很幸福呀。那我们的这位“绿友”有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呢?
生:(齐)没有。
师:这位绿友怎么了?
生:它依旧向外生长,向着阳光的方向。
师:看看还有没有变化?
生:绿友“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师:最初“绿友”是什么样子的?
生:浆液丰富的柔条。
师:给人什么感觉?
生:饱满,仿佛手轻轻一碰就会有水溢出。
生:我倒觉得怜爱。
师:(微笑)感觉如同这柔条一样丰富嘛。看着绿友的固执、衰弱作者情感有那些变化呢?
生:作者有些恼怒。
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了。
(师板书:恼怒。)
师: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啊。我们现在请男生朗读一下8~11,体会一下情感的变化。
(男生朗读。)
师:文章看到此处我不禁要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示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吧。
(生热烈地讨论。)
四、扩展延伸
生:这常春藤给我以启示,当遇到挫折时也要执著于自己的方向,向着阳光生长。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它继而占有它是自私的,反而伤害了它。所以喜欢它不一定要占有。
(生鼓掌。)
师:(笑)看来同学们很认同这个观点,那我想问,“它”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朋友,比如我看重朋友的某样东西,但我不可以自私的占有。
生:可以指爱情吧。
(笑,同学都笑起来。)
师:(笑)好的,我们同学谈到了友情爱情,“它”可不可以指亲情?
生:父母对我们过分的爱其实就是伤害。
师:那种爱叫什么呢?
生:(齐)溺爱。
五、主旨探究
师:(微笑)我们同学说得很好哦。那么这些是不是陆蠡想要表达的主旨呢?
生:(齐)不是。
师:你们怎么那么肯定?
生:因为这篇文章最后说卢沟桥事变发生了。
师: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全体同学齐读。)
师: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一方面写了当时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作者终于释放了这绿色。
师: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生:“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师:最后我们再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了变化了。
生:(齐)囚人。
(板书:绿囚。)
师:请同学们在最后一个方框中填上字。
生:人。
师:什么人?
生:(齐)中国人。
师:中国人有没有屈服于这“方框”中呢?
生:没有。
板书:
中绿囚国人
师: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生: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六、总结全文
师:其实我也想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
章主旨是很重要的。但是不是我们同学收获的启示错了呢?
生:(齐)没有。
师:是啊,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师结束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那片绿色,更是寻找光明!
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