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5-10-28 06:39:07
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全(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全(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有的书像一杯浓茶,越品越苦,越品也越有味道。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是这样的一杯茶,我品了很久,终于把它品完,觉得余味无穷。

这本书是一本散文集,里面大部分都是余秋雨走遍大江南北的游记,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他的回忆性散文。书中的游记和我们写的非常不一样,余秋雨除了景色描写,更注重的是对当地文化的细细了解和深深思考。每到一处景点,余秋雨总会以他独特的视野,写出许多对景点包涵的文化的感悟,或爱或恶,或喜或悲,让人看了总是收获颇多,感慨万千。这点是我们写游记想不到,做不到的。我很想向余秋雨学习,以后尽量在游记中加入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把自己更多的思考融入其中,这样的游记才是精彩的。

这本书中一共有37篇文章,我最喜欢其中《信客》这一篇。这篇文章生动而又深刻,把以前信客们的欢喜忧愁写的淋漓精致,我其实挺敬佩信客这个职业的人们的。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东奔西走,千里迢迢地为人们传送各种东西,辛辛苦苦地工作,赚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我很喜欢文中的那个小伙子信客,他有一颗善良并附有责任感的心,是个很不错的人。书中还有一篇文章是描写我的故乡——苏州的,名字叫《白发苏州》,写出了苏州悠悠2500年的历史和苏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把这里的风土人情描写的很是细腻,让我越发为自己的家乡自豪了。

看完后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书的名字为什么叫“文化苦旅”,苦在何处呢?我认为在余秋雨的眼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充满了苦味,因为这些辉煌的文明常常会遭到各种破坏、流放、毁灭的命运,就像《道士塔》里的莫高窟文献、《风雨天一阁》中的藏书、《柳侯祠》中的柳宗元、《废墟》中的废墟,都让人发出深深的叹息,感叹中国文化成长的艰难。

我又想起另外一个问题,平常人到一个景点,总是兴高采烈,为什么他能品出苦味来呢?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余秋雨这样写道: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着,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

余秋雨能够品出苦味来,正是因为他熟读历史,精通文化,所以才能品出山水背后的苦味。我想,这样的“苦”,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文化苦旅读后感2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报纸上说我写书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是一种我自己都过不去的辛苦。当我写钢笔的时候,我感觉我在变老。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或者是巨大的喜悦和愤怒,我都要闭上眼睛,平复心情,回归历史。莫莫,理智而严厉。”这是余教授在《文化苦旅》的序言。

难怪读这本书要慢,要详细,里面的思路很有思想,很让人看得懂。我还记得他的《风雨天一阁》,一个人,没有!一个家庭背负着坚守藏书楼的命运。范钦在国内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一直保存到现在。还有其他的藏书家和藏书家,但是几代之内,历史的尘埃就把他们埋没了。但范的天一阁却留了下来,靠的'是坚持和坚定,或者如余所说的“超越意志力、爱好、才华甚至时间”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里?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贵皇族郭勋,并因此被判入狱。他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怜悯之心,诚实坦率的他不擅长仕途。最后他也没办法,被权奸颜。"一个成功的藏书家至少是个性坚强的人."余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个,反思一下。如果我们文人生于那个时代,是藏书家,会不会像范钦一样?我不这么认为。范沁的毅力,乍一看是不近人情的。开始吧。很难!我们是老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面对挫折,谁站了起来?活着,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吗?

低头一看,发现了另一件“怪事”:80岁的范沁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分家业的时候,把家业分成了两部分,要么是图书馆,要么是一万两银子。他留给后人选择。我想,如果让我选择,让大家选择,我会选择哪一个?要 ……此处隐藏8824个字……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它们都辉煌一时,虽起源早,却均被时间侵蚀,随之没落了,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其它文明均太过张扬,引来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冲撞中,走向了毁灭,中华文明比较保守,不张扬,不炫耀,但以其强大的力量,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有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其中黄河最为重要,它孕育了中华文明,在那儿,有着中华文明的基本性格。长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便已转移到长江流域。第三条线最有意思,这条线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它同时又是区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天然之线,它借秦始皇之手“画”出,目的是区分两种文明。从中我感觉到了中华文明的神奇、有底蕴,有内涵,这是任何一种文明所不能及的。

中华文明虽未中断,但其也是历尽了沧桑与磨难。国内的兼并战争、改朝换代也避免不了大战,这一切,使中华文明损失了许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败类,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华大地上的珍贵之物卖给外国人,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圆箓,他将莫高窟里许多珍贵的经书卖给了一个外国人,而他所得的`价钱只有三十英镑!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从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华文明一步步被破坏,被践踏,被摧残,每一次战争都沉重压制并打击了中华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断中华文明,这便是中华文明的强大之处,也是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这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伟大力量!

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余秋雨,他抛高官弃厚禄,冒着生命危险,又不远万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写了二十余本书,单是辞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别说行遍天下了!他对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无限的向往,我多想一览祖国大地上的秀美风光,也用自己的笔记下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个探索中华文明的旅行者、学者。是的,这需要无限的勇气与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积蓄……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苦,文化之苦旅。

思,历史之长河。

——题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凋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物构成。或许在常人眼中山水仅是高山流水,不无特别之处,象征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由此可见,当他泛舟于千年文明的长河之中,对自然风光情由独忠,才会有独树一帜的思想见解。他超越了现实中的诗情画意,还回顾与历史,欣赏着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游历的途中,再翻开历史的长卷,叠加自身的观念,呈现给读者新的“文化之旅”。

他踏遍中国河川。第一站就是莫高窟。在莫高窟外,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的罪人。他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他买掉了一车又一车的文化古物。这不仅是自取其辱,对于中国也是莫大的侮辱。他是中国的罪人,也是历史的罪人。余秋雨恨他,那些专家们也恨之入骨。我猜想他是恨自己的渺小,眼睁睁地看者外国人运走中国的东西,却无能为力,也恨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罪人,恨历史无法改变。但值得庆幸得是,无论敦煌运到伦敦,巴黎,运到彼得堡,东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他们可以带走文化,却带不走文化。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又来到了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只要被问到中国历史上令人最激动的工程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会毫不忧郁地回答道是长城。而余教却说是都江堰。他总有独特观点。着要说服人们得要花点工夫。因为他必须把自己的'思维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在描述长城时,他大力赞扬,从孟姜女痛苦流涕到全身投入到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慷悸。感觉深厚多了。如此力褒长城,想要突出都江堰的宏伟就更难了。可他娓娓到来。从修建的时间看,他比长城早数十年,早已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从对社会功用看,长城早已颓废,而他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请流;从历史人物看,他造就了孔明着一代英雄人物;他让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安定的后方;从建造的历史人物看,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而李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妙趣横生,甚至打动了我。想想也如此,想当年秦始皇筑长城的目的是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如今,世界和平统一,他常常成为了排场。

我非常佩服余教的独特的审美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当《文化苦旅》刚问世时,我也是读得饶有兴味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后来,当“山居笔记”在《收获》刊出几篇后,我读了便颇有些失望,认为有些空疏,浮泛,有些“为文而造情”。当时,在与一位作家的对话中,我肯定了《文化苦旅》,也对“山居笔记”有所非议。时隔八年之后,我重读了《文化苦旅》,感受与初读时颇有不同。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总体上已不能令我很满意了,只是其中的有些片断,我仍然觉得很精彩,例如,《青云谱随想》中对朱耷的赏析,足以证明余秋雨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并且善于把这种感觉真切地传达出来。

如果说对《文化苦旅》的重读,使那些取材于历史的所谓“文化散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降低,那另几篇写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现实”的文章,如《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家住龙华》,则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为上升。我觉得,余秋雨作为一个散文家的才华,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更切实的体现,而且,余秋雨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倒是在这几篇文章中有一定程度的闪现。

可惜,人们对余秋雨散文的褒贬,集中于那些所谓的“文化散文”,对这几篇文章都很忽视。当然,更可惜的是,这类文章余秋雨写得太少。我相信,写这类文章的题目,余秋雨肚中有很多。倘若作为散文家的他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写所谓的“人文山水”上,而是多写一些当代现实中的悲剧,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将高得多,在有识者眼中,他的`“文化人格”也会光辉得多。当然,代价是他不会那样走红,尤其是不会在港台和海外华人中有什么影响,甚至还会令某些人反感,因为“非我族类”,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很多东西。我想,这样的代价余秋雨是很难付出的。

在《山居笔记》序言中,余秋雨对自己的被批评表示了不解:“在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仅仅针对几篇并不触及现实的散文,也没有上面号令,怎么能形成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其实余秋雨真是错了。他竟然不明白之所以遭受那么“密集而猛烈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并不触及现实”招致的。

倘若他的文章多多地触及现实,即使写得再差,我敢说,也决不会引来如此“密集而猛烈的批判”。不妨再说得切实些,如果余秋雨写的,是巴金的《随想录》那种品格的东西,即使有再多的“硬伤”之类,也不至于有那么多人热衷于“指正”。

—您想,有谁忍心到《随想录》里去挑硬伤呢?对余秋雨的批评,尽管有些具体文章我颇不以为然,但我觉得在整体上是显示了文化界的良知和道义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大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