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美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谈美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谈美有感1出土的山顶洞人的项链表明,人类早在万年前便具备了审美能力。无论是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还是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青年对西方的崇拜到达了狂热程度。在社会更新的浪潮中,青年们只顾谈论西方美学,否定东方文化;悲哀的是他们中多数其实并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自己内心对于美学的渴求,只是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这种“木偶”思想与日俱增,东方美学地位江河日下,朱光潜先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唤醒中国青年的意识,创作了《谈美》。朱光潜先生在《开场话》中说到:“现在的青年不应该再有复杂错乱的心境了”。
作为当代青年,其实我们也一样面临“盲目”的危险,想想吧,在“听什么歌”、“看什么书”、“穿什么衣服”,甚至“说什么话”的问题上,我们很容易被流行的大众审美同化,从而丧失提升自己审美情趣的机会。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纯粹意象世界,超于利害关系,是高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的追求。”这就是美的含义。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本质要求,而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艺术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具有宏大格局,这便使我想起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锤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也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因为美感与实用无关,所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过是边塞黄昏的一片荒芜,却也是雄浑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画面也许简单,但却无比壮阔。
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其态度有三。木商会看到它的货币价值,植物学家会看到它的生态价值,而画家则会观赏它的线条、颜色、种态。这实际影射了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美感态度的不同。类比一下,我们对待学习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如果从实用态度来看,学习能让我们将来有高质量生活,能提高社会科技水平;如果从科学态度来看,可以使个人严谨,可以研究比较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果从美感态度来看,学习升华我们心灵的境界。
“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作为观赏者,我们需要“移情”,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相融会贯通,在聚精会神中将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书中举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其实,在班级养花的过程中也是有“移情”效果的,你会发现心情随花开花落或欢喜或忧愁,这种移情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
“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前文提到画家对古松的态度)因此我们要打倒享乐主义美学。书中举例:“一个血色鲜丽的姑娘,一座希腊女神雕像,都具有美感。前者带来快感,而后者带来美感。快感是在满足实际需求后产生的,并非意志或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人的本质。”联系生活,我可以补充这样的例子,一瓶冰水和蓝色大海的图画都给人带来凉意,但二者给人的感觉却并不相同。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戴着面具的欲望”,这实际是极端的享乐主义美学。
艺术与游戏有很多相似点,同艺术一样,游戏也将意象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情境;游戏使参与者聚精会神;打游戏也需要“移情、物我合一”;游戏也是用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感情(例:同学们打游戏)。区别在于游戏只需要表达,而艺术需要作品的传承。游戏是艺术的缩影,艺术的老练和严肃注定了其千万年的延绵,成为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食粮。
而艺术最绝妙之处在于它的意象(留白)。从观赏者角度,我们需要“移情”,需要忘我,做到“得环其中”,用心感受作者流露于作品中的情感,而创造者也不能在情感中过活,需要跳出深层情感,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理智地进行创作。通俗讲,没有人身处你的境遇,没有人能真正体会、理解你的感受。所以一个好的作品是站在他人能最大限度体会的角度创作而出的。(例:在楼道被劫持要喊‘着火’而不是‘救命’,才能引起他人的足够注意。)这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时要有情感的留白,而观赏者凭借意象感受作品,产生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那么就能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们可以体验一下意象的绝妙:提到“贫富不均”,只是一笔冷冷的总账,而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副惊心动魄的图画。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举的一个例子:你有没有过总是觉得河那岸的风景更美,可去到了对岸后,又觉得不过如此——我总是喜欢远处的风景,朦胧的风景。原来,是因为远处的风景离现实更远。它与人生有距离,而我们近处的风景太过真实,不易引起我们的美感意象。所以我认为,这是因为现实有太多喧嚣琐碎,不可避免。但我们遥望远方时,我们看不到那些琐屑,还可以靠意象把它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地方(沐浴后照镜子觉得自己更美了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也会更加羡慕他人的境遇,但他人也并非完美,也会有没有溢于言表的苦楚。
艺术来自人生,只要我们以严肃平静的心去感受人生,那我们必定懂得艺术。
读谈美有感2最近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作业往往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每月必读书籍往往日期过半才读,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也是。五月中旬才寻找这本书,我把《谈美书简》当做了《谈美》,曾有一本《谈美书简》,书里很多概念如艺术、文学、美学、主义等概念弄得我迷迷糊糊,翻出来又快速读了一遍,感觉还是枯燥。是这本书吗?有一天我突然有了疑问,《谈美书简》和是同一本书吗?在网上一殷搜才知道我弄错了,是两本书!赶快网购了一本《谈美》,我买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很精致,书中包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读完之后我必须要说,这本书非常美,语言精美,内容更美。
朱光潜先生说过,“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我深深记住了他这句话,这本书也读了两遍,只是时间紧没有慢下来。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到,“朱老师读到……,说中国古诗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此时竟然语带哽咽,稍微停顿又继续念下去,念到最后两行……老师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这至情的眼泪深深刻在作者的记忆里,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朱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
朱先生用书信的形式谈美,普及美学,语言朴实,读起来兴趣盎然不忍罢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怎么创造美?收获颇丰。我们许多人都是世俗之人,眼里只有利益。世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眼睛。比如,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许多人视若无睹,公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让人敬佩自然之美,在司空见惯中发现许多美,让我感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人们看待一件事物, ……此处隐藏7850个字……p>其实,这些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已经给我们做出了他的解答。朱先生于1932年为当时的青年写作了一本美学入门书《谈美》,这本书一共十五章,以“人生的艺术化”为中心命题,谈到了审美态度,审美距离,美感,欣赏,艺术与游戏,艺术创造等十几个命题。朱先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一个人“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所以“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朱光潜先生通过这本书,为我们走向艺术化的人生,美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朱先生在这本书中以平等的态度,亲切与读者交谈。于清新质朴的文字中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很值得于云淡风清之日,明窗净几之下,就着茶香细细品味的一本好书。
读谈美有感9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在这一天,我却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13封信,而这13封信让我对美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篇读来,其中具有开创性的观点比比皆是,现在简要归纳辑录如下:
一
人是审美的主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审美中具有最高的意义,美离不开人。
二
学习美学的方法应是:在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同时,应多结合其他流派的观点考察美学。
三
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审美中,人有意识的依据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和发现美,所以,美也是一种生产劳动。
四
美是有阶级性的,但同时,美更本质的性质是人性,阶级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及时的更正了人们关于美的错误意识。
五
美与生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并认为美的文艺作品中应有思想性的渗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从作品中表现出来。
六
现实主义从客观出发,而浪漫主义从主观出发,并据此认为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因一点小过错而失败,从而产生出悲剧感,惊恐和哀怜是悲剧的情感基础,悲剧更为本质,好的喜剧作品中一定有悲剧性。
七
崇高是我们由压抑而产生的,它是由恐惧转为振奋的,并在其中体会到一种自尊或愉悦。崇高侧重于对立和冲突,而秀美侧重于平衡和和谐。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读谈美有感10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谈美有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遵循艺术的形式而能脱化艺术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依然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舞的灵动和洒脱。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见,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闻,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想法都被世间的繁杂,世间的奢华,世间的迷乱所诱惑。
有出世精神的人会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俗世的诱惑都超越过去,抱着这种"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远的理想,才能够"望尽天涯路"。这种出世的,"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他们把所作的学问和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
完美的生活,大到进退取与,小到声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体现,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处,完整、自然而又和谐。
人生之路,犹如灵魂在一段段艺术作品中冒险的旅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里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默默地展现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险。
人生之路亦是寻美之路,慢慢走,欣赏啊!
文档为doc格式